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C:动画片《变形金刚》和电影《变形金刚》表现的都是一群会变化形状的钢铁人,两者阐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D: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__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__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小题2】A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项原因表述有误;C项《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小题3】不能因为二者并列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倜傥(tì) 深邃(suì) 栈道(zhàn) 东渐于海(jiān) B:徇私(xùn) 篡权(cuàn) 缧绁(léi xiè) 讷口少言(nà) C:巡狩(shòu) 景行(háng) 衅社(xìn) 力能扛鼎(gāng) D:谮言(zèn) 诌媚(chǎn) 狎侮(xi) 稳操胜券(quàn)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阿根廷国家队在世界杯的几场比赛中,被寄予厚望的梅西虽然没有进球,但是总体表现不错,多次为队友破门得分创造条件。 B:教育部29日发出通知,要求灾区各级教育部门务必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学生安全,防止发生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学生群死群伤。 C:在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短短2个月里,全球不同的文化在这片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彼此融合WWW.K**S*858$$U.COM,而且相互碰撞,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D:面对高考失利,低分考生的家长要保持阳光心态,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千万不可一味指责埋怨,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独孤一鹤曹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的冬天,在瓜洲古渡口,有人发现了雪芹的身影。

雪芹从五岁上离开江宁,渡江北上,这是他三十年后重来了。面对着长江的逝水,不禁又想起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错,大江的波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包括雪芹自己,也包括着他书中的那些非凡的少女。

不巧,冬来得早,一场风雪,冻封了江,这是不多见的天气。渡船停摆了。

雪芹正感无可奈何,岸边一家沈姓老人见他徘徊愁闷,便很热情地邀他到家暂时歇息。老人一家的仁厚慷慨,使雪芹非常感动。叨扰了二三日,相处得越发亲热起来。不久,天色放睛,气暖江开,雪芹要走了,转觉依依不舍。他问老人,有纸笔吗?老人捧出文房四宝,雪芹挽袖提笔在手,不一时,一幅《天官图》①展现纸上。老人惊呆了,半晌说:“我见先生风骨不凡,定非俗士,果然是位大才!”雪芹说:“没有可以报谢的,我画天官,给老人家赐福吧。”宾主作别,雪芹收拾过江去了。这幅画,据镇江沈氏后人说,保存到很晚近的年代,可惜怎么也找不见了。

此番雪芹渡江何事?因何而来的呢?原来他因友人之荐,为两江总督尹继善礼聘,到江宁做他的西宾幕客。一到江南,雪芹的才华立即受到了尹继善的赏重,并以楝亭②有此嗣孙引为欣慰。初时,宾主相得,情谊甚笃。

可是,雪芹的处境到哪里也是复杂的。这次南来的遭遇,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

正如敦敏③赠雪芹所说的:“可知野鹤在鸡群。” 他的才华出众,易为人知,也易为人妒。同事中间,小人之辈,谮毁之言,久而遂多。尹继善虽然爱才好士,扬风扢雅④,但全是正统一派人物,眼见雪芹的一些言谈行径,渐渐心有不乐之意。尹继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从他自己的正统观念出发,以为雪芹落到此等境地,是因无人“导之于正”,他就要设法挽救雪芹,而雪芹对于这种“挽救”,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各无恶意,皆本素怀,可是误会既多,彼此都无法谅解:别人本是一片热心为他好,而雪芹看来那是不能苟从的道路;雪芹如要我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视为狂妄无状,负义忘恩。一个不能为世人所理解的伟大的哲士文豪,越是伟大,越是孤独,越是寂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正是雪芹的最巨大、最深刻的悲哀。

当时南京住着一位声气极大的诗家名叫袁枚。有人介绍,想为曹、袁二人牵丝引线,以为两诗人定能投契。雪芹素知袁枚风格不高,看不入眼,拒而不往。这也得罪了南京的诗坛文苑。

雪芹本是为《石头》一记而南游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部书上。

乾隆的皇八子永璇,年少,不守礼法,他的师傅孙灏在二十三年已然得咎;二十四年秋,永璇的岳翁尹继善也受了指摘。到二十五年春天,为了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

当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当这事的__很快传到了永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他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毕竟还是厚道长者,不肯出卖楝亭的后人,就透消息给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他往,避免多所株连,将关系的复杂程度尽量缩小。于是,无可回避的雪芹,收拾行装,决意北返。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弥补遮掩,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

(节选自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有删节)

注:①《天官图》:天官,是dào jiāo 信奉的三神之一,传说天官赐福。天官图,即天官的画像。②楝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号。③敦敏:曹雪芹的好友。④扬风扢雅:指品评诗文。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诸人尝寓其家,流连觞咏,声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扬《风》扢《雅》。”

扢,念jié 或gǔ 。

第七段中说“有几件事使他更叹命途之乖舛”,指的是哪几件事?请分条概述。

请联系本文所写曹雪芹经历中的几件事,简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传记内容来看,曹雪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这对理解曹雪芹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请加以探究。

【小题1】①曹雪芹的言谈行径不流于世俗,因而不为世人所理解,与尹继善发生了矛盾;

②因看不上袁枚,不与之交往.因而得罪了南京的文人;

③所著小说《石头记》在永璇府被发现。引起皇帝的恼怒。

【小题2】(1)为沈姓老人作画。表现出曹雪芹出众的才华和感恩的性格;

(2)在做尹继善西宾幕僚期间,逐渐流露出卓尔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性格;

(3)拒绝与风格不高的袁枚交往,体现了曹雪芹率真、清高的性格。

(4)《石头记》在永璇府的遭遇,从创作上表现了作者不守礼法的性格。

【小题3】曹雪芹生活在一个封建正统思想浓厚、自己的言行不为世人所理解,他的小说被封建帝王视为“邪书”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2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曹雪芹不为社会强大的压力所左右,保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更显示出了他在社会上的孤独、寂寞,也显示出了他的伟大,而小说的典型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衬托作用。(4分)


解析:

【小题1】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2分。

【小题2】写出任三点即可得5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2分。对人物形象特征没有具体分析,只写“才华出众”“不同流合污”“清高”等,得分不得超过2分。

【小题3】6分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市城区存在一些已被 的公共设施,由于未能及时拆除清理,如今成了交通的“路障”和景区的“景障”。 ②看到村里的老人生活单调,老马两口子就 着开办了老年娱乐所,为村里的老人免费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③结束了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心情终于可以 下来,我要暂时抛开那些曾经让自己烦恼的事情,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A:废置 核计 迟缓 B:废止 合计 迟缓 C:废置 合计 弛缓 D:废止 核计 弛缓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B: 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C: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D:一向在市场运作及商业赞助方面触角灵敏的农夫山泉公司又一次捷足先登,在“神舟5号”发射前夕,就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沿着主校道缓缓前行,正是这平淡的桂花奉献给人们诱人的芬芳。 ①桂树如同一把撑起的伞,在细细绿叶中隐藏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桂花 ②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甬道踏入桂园,香味更加浓烈 ③校道两边的法国梧桐像欢迎首长的士兵一样挺立着,高大雄伟 ④迎面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奇香,循香寻找其源,方知有桂园 ⑤树干粗壮,孔武有力,树叶迎风起舞 ⑥树冠像一把巨大的伞,遮天蔽日

A:④①②③⑤⑥ B:③④②①⑤⑥ C:③⑤⑥④②① D:④②③①⑥⑤

作者在盛赞欧也妮“充满圣洁的思想”的同时,又说及她在生活中养成的“小器习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构思技巧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本小说的主题理解分析。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图1的c阶段用秋水仙素处理,可诱导产生多倍体 B:图2可表示当含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污水流入某一水体后,该水体中溶氧量的变化 C:图3中bc段和de段光合速率都下降,此时造成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D:图4可表示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