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
①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答:
②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答:
第(13)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
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答:
【小题1】(1)作者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2分)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
【小题2】①“空”,指的是竹笑忘功名利禄。(1分)“盈满”,指的是淡竹满怀坚持、智慧、感恩、爱和友情。(1分)
②“入世”,是指淡竹身为济世良材,不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能对社会做出贡献。(2分) “出世”,指淡竹超脱俗尘,融于自然,优雅散淡。(2分)
【小题3】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作用:①表现了淡竹不慕富贵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品格,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的士大夫风范。
②象征历史上自守高洁、不被世俗所容的人,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小题4】①外形清瘦且憔悴,与众不同。
②身为济世良材,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
③不被世俗所容,但坚守自我,爱憎分明(有节而直,不愿费心机)
④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人世,可以很出世)⑤淡泊功利,身处孤寂,融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其表面虚空,实则盈满)。
【小题1】3分
【小题2】第一小题2分,每点2分;第二小题4分。每点2分。
【小题3】修辞2分,作用每点2分。
【小题4】答对其中4项,计8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书:书信。
B.恚望滋甚 恚望:怨恨。
C.刘晔佞谀不忠 佞谀:巧言谄媚。
D.勋奏绌遣 绌:通“黜”,罢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之所急,唯在军农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①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①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 ②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鲍勋“守正不挠”的一组是( )
①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 ②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③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 ④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⑤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⑥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D. 鲍勋既能修养内在的操行,又廉洁而能施舍,死的那一日,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
(2)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3)莫不为勋叹恨。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2)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放纵他!(3)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小题1】A项中“书”是动词,“写书信”。
【小题2】A.“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其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而”前者作连词,表顺承或递进关系,后者作连词,表转折关系。C.“以”作连词,相当于“用来”。D.“为”作介词,相当于“替”。
【小题3】①是太祖封勋官职,⑤是鲍勋私解邕事,⑥鲍勋廉而能施。这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小题4】B项应为“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小题5】第一句要注意对“兢”字的落实,第二句要注意“活分”的翻译,第三句要注意“恨”的意思。
参考译文:鲍勋字叔业,是泰山郡平阳县人。建安十七年,魏太祖征用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册立太子,任鲍勋为太子中庶子,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为曲周县吏,偷盗了官布,按法律应当斩首弃市。太子数次亲自写信为他讲情。鲍勋不敢擅自释放此人,把他的罪行全部如实上报了。鲍勋以前在东宫奉事时就恪守原则,不肯屈从权贵,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再加上这件事,对他就更怨恨了。当时正赶上郡界兵士轮休有过期的,太子就秘密敕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的官职。过了很久,才又任他为侍御史。太子即位为帝后,鲍勋经常向他陈奏说:“当前急迫的事情,仅在于军战、农耕和宽惠百姓。兴建台榭、苑囿这类事,应当往后放放。”文帝要外出射猎,鲍勋拦住车上疏。文帝亲手撕毁了他的奏疏,还是出发打猎去了。行至中途休息时,文帝问侍臣说:“行猎的欢乐,与演奏音乐相比又如何呢?”侍中刘晔回答说:“行猎胜过听音乐。”鲍勋于是上奏说:“刘晔奸佞谗谀,为臣不忠,他在阿谀附和陛下过分的、开玩笑的言语。应当请有关部门议定他的罪过。”文帝听后怒形于色,就停止打猎,返回了宫中,当即把鲍勋赶出去做了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一同荐举鲍勋为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起用了他,百官严谨惮惧,没有不肃然起敬的。黄初六年的秋天,文帝想要征伐东吴,鲍勋当面劝谏。文帝更为忿恨,贬降为他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回军,屯驻在陈留郡地界。陈留太守孙邕朝见文帝,出来时他拜访了鲍勋。当时,营垒尚未建成,只立了标记,孙邕从斜路过,没有从正道走,犯了军法,军营令史刘曜想查办他,鲍勋以堑垒尚未筑成为由,宽免了孙邕,劝止刘曜,让他不要检举。大军返回洛阳,刘曜犯罪,鲍勋上奏建议罢免遣放刘曜,然而刘曜却秘密上表奏报了鲍勋私自宽免孙邕的事。文帝下诏说:“鲍勋指鹿为马,把他收捕交付廷尉。”廷尉依法论议说:“当判五年正刑。”三官驳议说:“依法律应当罚他黄金二斤。”文帝大怒说:“鲍勋已经没有活的指望了,然而你们竟宽纵他!”太尉钟鲧等人一起请求赦免鲍勋的罪过。文帝不答应,于是杀死了鲍勋。鲍勋既能修养内在的操行,又廉洁而能施舍,死的那一日,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二旬过后,文帝也去世了。人们无不为鲍勋的冤死而遗憾叹息。
广州,又名“羊城”。下面的图形是将于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的会徽。请紧扣图形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解说会徽的意蕴(不需要对字母和数字进行解说)。要求语言通顺、生动,不得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
答:
会徽六大构成元素:1.太阳2.四条跑道3.五羊标志4.跑道和五羊结合形成燃烧的火炬5.第16届亚运会的英文6.亚运会举办地和举办时间的英文。
第16届亚运会会徽设计:太阳标志,而这一标志是每届亚运会会徽上必有的,只是位置不同而已。(暂不设分)五羊也代表着广州形象,不但有领头羊,引领亚洲之意,也同时寓意着广州人民将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2010年亚运会。(要点1)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要点2)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每个点3分,答对2点即可满分。
下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A会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增强其分泌活动
B
图中激素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激素C 在血液中的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分泌激素C的腺体是甲状腺,手术摘除成年小白 鼠该器官,小白鼠表现为分解代谢减弱;激素A会直接作用于垂体,增强其分泌活动, 而不会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故A、C、D错误,B正确。
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______________ 食物少煎烤 住房环保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清蒸油烟少 节能灯照明 ____________
画面一:衣衫自己洗,小件不劳你 画面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高考 资源网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高考 资源网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 ,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高考 资源网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高考 资源网的”和“不戴帽子的”“ 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巨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利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题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误,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小题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会晚期”,题中“始终”的说法不准确。
【小题3】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偷换概念,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①“山寨”是一种产业现象。
②“山寨”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
③“山寨”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征。
一句1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大 树
⑴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的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⑵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⑶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叹息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动——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⑷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却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⑸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⑹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⑺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道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声势造就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义。
⑼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⑽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遭受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⑾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丫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丫的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的疼痛。
⑿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具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⒀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⒁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文中第4段中说“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作者为什么这样讲?请分点回答。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地方的树?又用这些树说明了哪些观点或见解?请分点回答。
文章开头就说大树“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你觉得大树的哪些东西值得你学习?
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分点回答。
【小题1】①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却从未向人们索取什么。 (1分)
②树用不着人养,在大自然中活得好好的。 (1分)
③树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2分)
【小题2】
(1)①十三陵的松柏;②墨玉县的梧桐树王;③和田的天花果王;④南疆冻裂的白杨;⑤北疆被雪压劈折的树;⑥哈密的“左公柳”。(3分)
(2)①用松柏、梧桐树王,无花果王说明它们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1分)
②用南疆、北疆的树说明树也有各种苦难。(1分)
③用“左公柳”说明树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是通神通灵的生物。(1分)
【小题3】①向人们奉献全部却从不索取;②静而不言,心里什么都清楚;③从不捕杀掠夺;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和谐相处;⑤遭受苦难却能坚忍不拔……
【小题4】主要运用了拟人(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1分)
好处:①这样写使树有了人格和品质,突出了树的精神,使主旨更深刻。(1分)
②引发人们联想,想象,文字新颖,生动,感人。(1分)③更便于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1分)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B: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C:动画片《变形金刚》和电影《变形金刚》表现的都是一群会变化形状的钢铁人,两者阐述的主题也大相径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D: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__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__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小题2】A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项原因表述有误;C项《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小题3】不能因为二者并列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