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寂寞 凝碧 销受 婷婷玉立 B:渺茫 酣眠 丰姿 游目聘怀 C:零星 缥缈 脉脉 赏心阅目 D:嘶叫 凋零 疏浚 疏疏落落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所怙(hù) 踯躅(zhú) 怆然(chàng) 暴霜露(pù) B:偃仰(yǎn) 嫔妃(bīn) 麾下(huī) 一叶扁舟(piān) C:修葺(qì) 戏谑(xuè) 剽掠(piāo) 鼎铛玉石(chēng) D:肯綮(qìng) 渌水(lǜ) 仇雠(zhì) 沽名钓誉(g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
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文学艺术超越性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文学艺术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创作将现实生活的原材料通过开掘、提炼,生发了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这才有了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就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理想的表达,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英国诗人密尔顿的《失乐园》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__的根源,而且抒写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这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超越性意义。当代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具有鲜明的文学超越性。作者写道:“这部长篇出来后,也许有人会问,你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吗?我可以说,是,也不是。虽然这粒种子萌生在那里,但它作为小说成长起来以后,早已改变了形态。虽然有些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但我并不满足和拘泥于这些,我还是为它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故事——虚构的,以及我们所了解的一些鄂伦春人的故事。”作者巧妙地把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比作植株与种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别来源于重大的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大量引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提高创作起了重要推进作用。但是一些人搞“原装引进”,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一些作品横移“本体烦恼论”,着力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一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蜂拥出现,作者们认为生活烦恼是“普遍的生存状态”“我们似乎看到生活像一个宏大的虎口在吞噬我们……”一些作品横移“非人性化”,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不仅使文学艺术苍白、平庸,而且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凡此种种,遮蔽了文学理想的光辉。
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从中生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在这方面,成功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兆影的《红豆粘糕和奔跑》中,“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长跑。奔跑的意象展现了以主动进取、积极创造的奋斗精神超越艰难困苦的生存态势。弗罗姆认为,所谓超越,是指人渴望克服被动的生存态势,人总是不甘心成为环境的奴隶,力求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向着自己开拓的路线前进。鲁敏的《逝者的恩泽》,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古丽、红嫂们突破常规展现的温情、善良、宽容的品格非常难能可贵,激发了读者大众的强烈美感。日常生活中超越常规的事物都具有特殊性。极为个别的特殊性,往往代表着人类的理想、社会的未来,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意义、超越性意义。杨宏的《热血家族》以高有才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孙铭的《铁流》以罗泰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其心灵世界,都是崇高与平凡、公益与私利、英勇与畏惧、智慧与拙笨、新风与旧俗等多侧面的对立统一体。这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只有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才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选自2010-11-16《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于“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的表达,是将现实的变革发展予以艺术化展现,会使作品发出强大的审美感染力。
B.文学理想的表达,是现实在变革发展中的艺术展现,其实质是文学艺术超越性的体现,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
C.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没有现实生活的原材料,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出现。
D.文学艺术中理想的表达,不是从外部加进来的思想概念,而是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
下列不属于“文学艺术超越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抒写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的人类共同精神的理想光辉。
B.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的生活,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是有生活原型的。
C.孙铭的《铁流》中那些英雄的成长是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英雄心路历程,是在多侧面对立统一的辩证发展中前行的。
D.孙铭的《铁流》写英雄心灵的每次升华,都经历着生与死、血与泪、火与水的强烈激荡,因而产生出耀眼的光芒。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人生的烦恼、痛苦与绝望,抒写生活烦恼、工作烦恼、家庭烦恼的作品是不具有艺术超越性的作品。
B.我们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卑微的龌龊的人性,否则会使文学艺术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萎靡症”“颓废绝望症”。
C.不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会使我们的视野狭窄,“原装引进”则阻碍了文学理想之路的通行。
D.只要注重文学理想的审美表达,就能让文学放射出理想的光芒,我们的文学就能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偷换概念,“文学艺术超越性”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生命”。C答非所问,不是对“文学理想的表达”的表述。D“从内部产生的文学需求”文中无据。
【小题1】体现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来源于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文学超越性的一面。
【小题1】A表现人生的烦恼并不与“艺术的超越性”违背,但不能“着力表现”。B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热衷于表现纯然的兽性、卑微的龌龊的人性”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导致的后果。D表述不当,见最后一自然段。
填写句子:
(1) ,知来者之可追。(2) ,觉今是而昨非。
(3)引壶觞以自酌, 。(4) ,审容膝之易安。
(5) ,泉涓涓而始流。(6)潦水尽而寒潭清, 。
(7)临帝子之长洲, 。(8) ,下临无地。
(9) ,钟鸣鼎食之家。(10) ,秋水共长天一色。
略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半”有朦胧美,“半”有残缺美;“半”是恰到好处,“半”意味可休整待发。明代文人梅鼎祚作《水乡》一诗云: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清代文人李密庵作《半半歌》有句云: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而纠缠。
“半”字之道,寓意颇深,细细品琢,耐人寻味。酒半酣好,花半吐媚,“半”字的人生又何尝不令人品味呢?
请以“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经历、见闻,可以谈体会、感想,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寄生虫的特点,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瑞士热带研究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药学院等的研究人员合作,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这种药只需要服用三天,它简单的结构让其生产成本比原来便宜80%。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Yuanqing Tang参与这种药物的研发,他说:"我们希望能证明RBx-11160对治疗疟原虫类的抗药性是有用的。"Tang和同事的方法是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 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选自《新华文摘》)
1对“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一句中“革命性”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能从根本上改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的抗药性。
B.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药性独特,它与氯喹具有截然不同的治病机理。
C.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强,可大幅度提高对疟疾寄生虫的杀灭率。
D.利用青蒿素制成的新药,疗效更快,可以大大缩短疟疾病的治愈时间。
对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寄生虫在消耗血红蛋白时能产生有毒血红素。
B.有毒血红素在体内传输会导致疟疾的难以治愈。
C.青蒿素是通过阻断有毒血红素的传输而有效治疗疟疾的。
D.人体内的内血红素是由寄生虫生命活动而产生的。
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分析青蒿素杀死疟疾原虫的机理,弄清青蒿素中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是研制新药RBx-11160的关键环节之一。
B.利用植物青蒿提取的青蒿素之所以能治疗疟疾,是因为青蒿本身便具有明显的退烧功效。
C.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修饰,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D.利用青蒿素研制成的新药RBx-11160,同其他的药物结合使用,有可能杀死人体内所有的疟疾寄生虫。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革命性”是针对改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性而言的。B、C、D三个选项均未涉及疟原虫的抗药性。
【小题1】在这个长句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D项说血红素是由寄生虫产生的,属于错误判断。
【小题1】该项谈到青蒿的”退烧功效”,对治疗疟疾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列题。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年轻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痛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手在流血!
一声惊叫,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禁不住阵阵剧痛,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误打,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黑得出奇。雨不知何时打湿了玉米叶……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优秀的父亲。精心的他在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狠狠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父子相扶回家的脚步声,稳健的是儿子,小心翼翼中带着愧疚;迟缓的是父亲,疼痛乏力里有着欣慰。
还有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选自《青年博览》2001年第3期,有改动)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对举的手法,将对父亲和儿子的描写两两对举,相互映衬,使父子二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B. 作者说老天爷在流泪,富有抒情意味,表达了对这对父子深陷生活的泥沼的深切同情。
C. 小说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方法,使简单的故事情节产生悬念,跌宕起伏。
D. “雨不知何时打湿了玉米叶”的描写,穿插在父子互相体谅却产生误会的情节中,烘托出小说悲凉的氛围。
E. 小说以诗化的语言和出人意料的误会,表现生活的艰难,表现父子俩在艰难中互相扶持的真情,使整篇小说充满了抒__彩。
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
“父亲是优秀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1】C E
【小题1】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③为下文的风雨大作作铺垫。
【小题1】①勤劳俭朴,尽量为儿子改善生活增加营养;②身在乡野,目光远大,条件再艰难也要让儿子读书,培养儿子成才。
【小题1】C采用了插叙的方法;E非诗化语言,整篇小说也没有充满抒__彩。
【小题1】①(2分)②(3分)③ 2分
【小题1】①一点2分,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野花为谁而开
曾纪鑫
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天柱山山道上,没有风声、虫声、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不觉吟诵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⑤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花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__,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圆融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由此观之,生命的意义,正在于生命本身,在于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⑥于是,不禁想到了一则fó jiāo 故事。传说shì jiā móu ní 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shì jiā móu ní 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fó jiāo ,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shì jiā móu ní 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就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不就是那shì jiā móu ní 和迦叶的微笑呢?
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
【小题1】静谧(1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分),作者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1分),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反衬山野静谧的特征(1分)。
【小题1】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2分)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2分)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小题1】不同。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3分)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3分)
【小题1】①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求,没有非分之念;②乐观向上,朝气蓬勃;③豁达、坦然、自然,超然物外。(每点各2分,共6分。意思对,酌情给分。)
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肯德基三种食品查出“苏丹红”,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苏丹红”事件已经发生一个月,肯德基为何现在才发现问题,污染原料如何销毁,销毁事件对肯德基有何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又如何保障? B:陶宏开教授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中说:“我倡导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教育成人,成才,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C:黑格尔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十二到十三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具体说明了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 D:歌德觉得“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高尔基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则有一个更生动的比喻:“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 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奸臣)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主传》)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 )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②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③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
(1)(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2)这时候曹操得到刘表的兵马,声势浩大。孙权方面议事的官员们面对曹军之势都很害怕,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
【小题1】引:退
【小题1】①是权力交接,③是张昭所为,④是说曹操
【小题1】文中只说对张昭以师傅之礼。
【小题1】(1)“乃”“顾”“犹”“以为”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是”“迎”“盛”“诸”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附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哥哥孙策平定江东诸郡以后,当时孙权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长。曾被郡里察举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政事交给了孙权,孙权哭泣还没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就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再说,古时候周公立下法规而他的儿子伯禽就没有遵守,这并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旧规在当时行不通。何况现在奸佞之人都在争权,到处都是凶如豺狼的强人,您竟然还要为兄长哀伤,顾全旧的礼法制度,这就像是开了门去迎接强盗,不能把这看成是仁义啊。”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这时候,孙权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几郡,并且那些深远艰险的地方还没有完全归附,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江东的各地有识之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量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倾心孙权并且侍奉他。曹操上表奏请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任会稽郡太守,驻守在吴郡,派郡丞到会稽郡处理文书等事。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的幕僚。孙权又分派部署各位将领,平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命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准备借此观察荆州形势的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可曹操已到了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南渡长江,鲁肃与他相见,借此机会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率军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兵马,声势浩大。孙权方面议事的官员们面对曹军之势都很害怕,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兵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大败曹军。曹操烧掉交战中剩下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因饥饿瘟疫,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击到南郡,于是曹操撤回北方。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听说曹操将要南下侵犯,就夹濡须水建造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远望孙权的军队,感叹东吴军容严整,就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