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brary _________ at present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one month later.
A. is being built B. to be built C. being built D. built
C
解析:
略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元1140年,岳飞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再次杀退金兀术的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随后上疏高宗称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 B: 于丹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内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C: 今年“三八”节,身残志坚的女警官黄曼为战友写了篇文章《黄桷树下的女人花》,读了她的文章,姐妹们都称赞她是中国警界的保尔。 D: 针对自己构想的草案,中国足协掌门人韦迪介绍了他的原则:即确保中超中甲正常进行,保证俱乐部利益,有助于中国足球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古代的书籍叫“简册”,其中“简”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简册”。简册是怎样书写的?
A:用毛笔写 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 D:用火烤字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定得再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k*s#5^u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k*s#5^u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k*s#5^u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k*s#5^u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k*s#5^u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k*s#5^u节奏。二二节奏的k*s#5^u四言诗是诗歌的k*s#5^u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k*s#5^u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k*s#5^u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k*s#5^u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k*s#5^u形式是二三节奏的k*s#5^u五言和四三节奏的k*s#5^u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k*s#5^u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k*s#5^u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k*s#5^u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k*s#5^u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k*s#5^u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k*s#5^u擅长自由体,有的k*s#5^u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k*s#5^u训练都是具备的k*s#5^u。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k*s#5^u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k*s#5^u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k*s#5^u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k*s#5^u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k*s#5^u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k*s#5^u时候。明代的k*s#5^u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k*s#5^u语言转向写实性的k*s#5^u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k*s#5^u状况。从陶到谢的k*s#5^u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k*s#5^u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k*s#5^u阶段从南朝的k*s#5^u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k*s#5^u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k*s#5^u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k*s#5^u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k*s#5^u,声色不足;求声色的k*s#5^u,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k*s#5^u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k*s#5^u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k*s#5^u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k*s#5^u看来是辉煌灿烂的k*s#5^u,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k*s#5^u理解,不正确的k*s#5^u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k*s#5^u一种特性,该特性成为中国诗歌能够历久不衰的k*s#5^u重要原因。
B.其语言形式的k*s#5^u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k*s#5^u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k*s#5^u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k*s#5^u逐渐严密化:格律体逐渐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k*s#5^u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k*s#5^u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k*s#5^u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k*s#5^u降低,《诗经》的k*s#5^u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k*s#5^u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k*s#5^u最大限度。
C.明代的k*s#5^u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k*s#5^u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摹象到重写意,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k*s#5^u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k*s#5^u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k*s#5^u自身调节的k*s#5^u状态。
B.中国诗歌的k*s#5^u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k*s#5^u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k*s#5^u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k*s#5^u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k*s#5^u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k*s#5^u灿烂辉煌。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格律体逐渐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小题2】对“对《诗经》兴趣的k*s#5^u降低”理解有误;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D
“从重摹象到重写意”应为“从重写意到重摹象”
【小题3】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①。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②。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③,亦吾所荷也④。”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⑤,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櫆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⑥?”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节选自刘大櫆《章大家行略》)
[注]①大家(ɡū):即大姑。老年妇女的尊称。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因名份所限,不能称之为祖母,故以“大家”相称。②无出:未生养孩子。③夫子之志:这里指丈夫的心愿(即抚养刘氏后代)。④所荷:担负的责任。⑤以养以诲:养育和教诲。⑥扑责:打骂。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家人趣之使行( ) (2)若能志夫子之志( )
(3)即应声策杖扶壁行( ) (4)大家垂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父因娶章大家 / 因指谓櫆曰
B.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C.家人趣之使行 / 大母亦善遇之
D.及大父卒 / 犹及事大母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妾即去,如此小弱何?
(2)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用自己的话,概述章大家与大母相处“终身无间言”的原因。
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多相似之处,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小题1】(1)趣:促,催促。(2)志:记住。(3)策:拄,拄着。(4)垂:临近。(共4分)
【小题2】D(2分)
【小题3】(1)我如果离去,这(年幼的)孩子怎么办?(3分)
(2)(我)马上用书读得熟、没有被(先生)打骂来应答,(她)这才高兴起来。(3分)
【小题4】章大家尽心尽力按礼节侍奉大母,大母也友善地对待章大家。(2分)
【小题5】角度:(1)题材。都是追怀亲旧、感喟身世之作。(2)情感。表达了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感激和怀念。(3)艺术手法。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感受深刻的情景,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4)语言风格。简洁而平实,语调舒缓,饱含深情。(任选一个角度,3分)
解析:
略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小题1】天气 心情(心境)
【小题2】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诺贝尔发明烈性炸药的出发点是造福人类,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也会成为杀人武器;电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电脑病毒就如幽灵一般时刻困扰着人类;医用克隆技术可以保障人的健康,但生殖克隆技术却给人带来了伦理上的挑战。 上述事实支持的要点是( )。
A:科技给人类什么取决于如何应用科技 B:必须规范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行为 C:科技进步同时带给人类威胁与困扰 D:科技进步带给人类全新的挑战与问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
A.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与共
B.夙愿 星宿 追本溯源 沧海一粟
C.陌路 蓦然 厉兵秣马 拐弯抹角
D.弹劾 涸辙 荷枪实弹 一丘之貉
C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新,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1】(6分)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可)(2分)
②上阕前后对比(1分)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2分)
【小题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2分)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