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稹《乐府古题序》)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沿 袭 古 题 唱 和 重 复 于 文 或 有 短 长 于 义 咸 为 赘 剩 尚 不 如 寓 意 古 题刺 美 见 事 犹 有 诗 人 引 古 以 讽 之 义 焉

简答题。

(1)文中“风雅”代指什么?写出乐天一首乐府诗的名称。

(2)用自己的话说说杜甫歌行诗的特点。

【小题1】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

【小题2】(1)“风雅”代指《诗经》。《琵琶行》或《卖炭翁》。(2分,一处1分)

(2)就诗歌的内容拟题,不沿袭古题。(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南京,六朝古都。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因为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留下的只是台城的荒凉破败,(1分)而台城柳却依旧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1分)以它的终古如斯的繁荣茂盛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1分)(关键词:六朝、繁华远逝、柳、繁茂、对比反衬。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小题2】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rú lái 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68b65e6cf70d4eba.jpg](3分,关键词:晚唐、怀古伤今、六朝、盛衰。)


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爱而好书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①及列侯悉就国 ②金就砺则利

D. ①言诸侯或连数郡 ②或百步而后止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而固当改正朔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②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①又以谪去 ②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①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② 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后岁余,贾生征见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改变了秦朝的一些旧法。

 D.贾谊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后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但其意见最终未被文帝采纳。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②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①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②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解析: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一意孤行,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反而继续干他的傻事。

B.她望着窗外,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这场雨可以下多久呢?

C.原计划今天去游览长城,但听昨天回来的人说,游客太多,所以,也没有去。

D.他很后悔,不该和与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D


解析:

A “反而”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该产生的结果没有产生,而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属于转折关系,这里结果属于必然的逻辑关系;B 对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C“也”应为“就”。

《论语》和《孟子》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四句相对应的成语是 ( )

A:箪食瓢饮 祸起萧墙 引领而望 自暴自弃 B:废寝忘食 祸起萧墙 杀人如狂 自暴自弃 C:箪食瓢饮 萧墙之祸 杀人如狂 自暴自弃 D:废寝忘食 萧墙之祸 引领而望 自暴自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恰当的一组是   ①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________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   ②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______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③ 它们________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④ 李白的诗歌一向喜欢选用夸张的艺术手法,“________”一句,他就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写山势的盘旋曲折和高危。   

A:阐释 轻易 仰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阐释 随便 依仗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解释 随便 仰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解释 轻易 依仗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宋徽宗画的“曲颈飞鸿”“扬尾斗牛”受到猎人和牧童的 ,留下了千古笑谈。 ②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在上海碰撞,新旧事物相互 ,催生出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 ③究竟是什么成为淮南王的心魔,一定要放下书卷琴瑟,投进一场力所不及、世人 的叛乱呢? ④李登辉、__等__分子的歇斯底里,让人想起 不清的癫狂病人,他们必将被台湾人民唾弃。

A:指摘 交织 不耻 神志 B:指摘 交融 不齿 神志 C:指责 交织 不齿 神智 D:指责 交融 不耻 神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

【小题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小题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尺寸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户,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败:冲坏

B.假部使者府以居       假:借

C.而欲庶几颜氏之乐      庶几:差不多

D.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归:回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交代辟东轩的目的是“以为晏休之所”,然而因为盐酒税务繁忙,“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B.中间两段用自己的“勤劳盐米”与颜氏的“箪食瓢饮”作对比,才知道颜氏安贫乐道品质的可贵,对比之下,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艳羡之意溢于言表。

C. 文章最后又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

D. 本文虽以《东轩记》为题,实为作者借题发挥,意在倾诉盐酒税务的琐碎繁难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归:安身之处

【小题2】指示代词,那;A 才/竟然;C  但是/正确    D  来,表目的/而且,表并列

【小题3】去掉“  对'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的”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做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一百来竿翠竹,做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业,已经筋疲力尽,就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早上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得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就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去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然而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自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所以他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

我已经被谪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来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选择题每题3分)

蛇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日:“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竞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于儿臂矣。

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碗,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日:“二青,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②。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②从谏也如转圜(yuán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通“圆”,圆的物体。

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启:打开

B.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 决:通“诀”,诀别。

C.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 暴:突然

D.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引:领着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以汝为逝矣 臣以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此亡秦之续耳

C.蛇人又饲之,乃食 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秦王还柱而走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耍蛇人同二青感情深厚的一组是( )

①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②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 ③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④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⑤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个靠耍蛇卖艺为生的人,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条叫二青的蛇不见了,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二青自己回来了,还给他带回了意外的惊喜。

B.对耍蛇人来说,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为最好,太大则太重,不便于耍弄,但因为耍蛇人对二青特别喜爱,等它长到二尺多以后,才放回大自然

C.耍蛇人在野外行走,二青猛地爬出来,耍蛇人吓到没命奔跑,二青很快认出了主人,停止了追赶。这时耍蛇人也认出了二青,放下担子,叫它的名字。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动物的蛇都知道感念主人,所以作为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以怨报德。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2)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3)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蛇人)听到柴草堆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关键词:趾、愕、顾、则)(4分)

(2)因此,过往行人旅客相互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关键词:渐、戒、罔)(3分)

(3)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关键词语:且<前>、焉、斯)


解析:

【小题1】决:决意。

【小题2】D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A项,以:动词,认为/介词,因。B项,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乃:副词,才/副词,就。

【小题3】②是说小青,④⑤是说二青和小青感情深厚

【小题4】是主人先认出了二青,叫了它的名字后,一青才认出了他。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厘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彩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对耍蛇人刷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煞,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日:“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乏下了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