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1)C

(2)一是要有比较高的境界;二是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1) “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的说法有误,是用日光月光的通达境界(无孔不入)来比衬有志于道的君子不到一定的程度是达不到通达境界的。

(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柳宗元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戚不敢言 戚:忧虑

B.无伤也!请辞于军 辞:告别

C.太尉判状辞甚逊 逊:谦和

D.舆来庭中 舆:抬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组是( )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泣槊上,植市门外。

③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④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⑤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⑥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谕曰:“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2)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2)撕破衣裳包扎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


解析:

【小题1】劝说

【小题2】③称赞郭子仪⑤体恤百姓⑥清明廉洁

【小题3】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小题4】略

作文

生于“独生”年代,你可能会有很多不同于你父辈的感受,请以“生于‘独生’年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表议论。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者(  )

A:卿能办之者诚决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    D: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翻译下列各句。

(1)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翻译:

(2)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

翻译:

(3)上世居婺源,故业为豪民所占,子孙诉于有司,莫能直。

翻译:

(1)文传晓谕富有人家,把肥沃的田地纳给官府,因而中等人家,从此不再担心服役。

   (2)文传到任以后,立即召集年老之人,让他们用礼法教化民众。

   (3)(朱熹)的上代居住在婺源,旧有的家产被富有之民霸占,(朱熹)的子孙向官府申诉,没有得到匡正。


解析: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境,请将下列五句话按正确顺序排列。( 5分)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①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

②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③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④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__

⑤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答:

⑥④②①③⑤


解析: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新奇气息也没有的。

B.他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C.当前的伊拉克局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D.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

B


解析:

根据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得体的话。

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共汽车。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说:“我愿意替狗付钱,希望你允许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个座位。”售票员回答说:“可以,不过。

你要保证它像其他乘客一样不把脚放在座位上。


解析:

要体现出按对方逻辑推出荒谬结论的特点,4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鼙鼓(pí) 踯躅(chíchú) 喟(kuì)然 晷(guǐ)刻 兔起鹘落(hú) B:聒噪(guō) 缣(jiān)素 鹧鸪(zhègū) 凝睇(tì) 楼观亭榭(guān) C:潦缩(lǎo) 辇(niǎn)车 水裔 (yī) 哂笑(shěn) 肤如凝脂(zhǐ) D:啮齿(niè) 修葺(qì) 薜荔(bìlì) 锱铢(zīzhū) 钟鼓馔玉(zhuàn)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慰藉/声名狼藉 汤圆/河水汤汤 装潢/巧舌如簧 B:露富/不露声色 粗犷/心旷神怡 解嘲/解甲归田 C:落榜/丢三落四 差役/差强人意 模仿/大模大样 D:狙击/沮丧异常 破绽/文化积淀 缭绕/穷困潦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