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超越现实的苍凉感、真实感,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

B.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C.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答:

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①具体含义:

②象征含义:

【小题1】AC

【小题2】①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为塑造人物服务;(2分)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2分)

【小题3】①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3分)

②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3分)


解析:

【小题1】A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__彩是悲壮而不悲凉;“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在文中无依据;C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5分)

【小题2】每点2分,共4分。

【小题3】每点3分,共6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有关人士认为,重视民生,建成花园城市,使城市的人过上美好生活是城市的发展能否提高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准。 B:世卫组织__,近30%tfj全球儿童每天看电视或花在电脑上的时间达3小时甚至更多,仅25%的男孩和15%的女孩锻炼充足。 C:野生全松几乎对所有的慢性疾病都有效,特别对于心脑血管、糖尿病,它更是现已得到证实的不可替代的全能保健。 D:科学家警告说,为了避免对自然造成更恶劣的伤害,人类应加强环境保护,使地球温度增加的幅度相比工业化之前不超过2摄氏度。

“山寨”是目前引起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以下是一个搜索引擎中对于”山寨“一词的解释,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性、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山寨”是一种产业现象。②“山寨”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③“山寨”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   的特征。(一句1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

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Jean-Henri-Fabre)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请以“思考,而不要跟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能套题、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 尽心上》)

【注】①难为水:难以被其他水所吸引。②观其澜:观看它壮阔的波澜。③日月有明,容光必照:太阳月亮有光辉,连一个小缝隙都可以照到。④盈科:把坑坑洼洼填满。⑤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上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在什么高度就会什么看法。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所吸引了。

C.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

D.孟子以为,事物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一定的境界,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答:

(1)C

(2)一是要有比较高的境界;二是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1) “说明圣人的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的说法有误,是用日光月光的通达境界(无孔不入)来比衬有志于道的君子不到一定的程度是达不到通达境界的。

(2)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柳宗元

(段)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戚不敢言 戚:忧虑

B.无伤也!请辞于军 辞:告别

C.太尉判状辞甚逊 逊:谦和

D.舆来庭中 舆:抬着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组是( )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泣槊上,植市门外。

③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④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⑤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⑥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谕曰:“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2)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2)撕破衣裳包扎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


解析:

【小题1】劝说

【小题2】③称赞郭子仪⑤体恤百姓⑥清明廉洁

【小题3】应是段太尉的女婿接受了财物

【小题4】略

作文

生于“独生”年代,你可能会有很多不同于你父辈的感受,请以“生于‘独生’年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既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表议论。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者(  )

A:卿能办之者诚决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    D: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翻译下列各句。

(1)文传谕豪家大姓,以腴田来归,而中人之家,自是不病于役。

翻译:

(2)文传下车,即召其耆老,使以礼训告之。

翻译:

(3)上世居婺源,故业为豪民所占,子孙诉于有司,莫能直。

翻译:

(1)文传晓谕富有人家,把肥沃的田地纳给官府,因而中等人家,从此不再担心服役。

   (2)文传到任以后,立即召集年老之人,让他们用礼法教化民众。

   (3)(朱熹)的上代居住在婺源,旧有的家产被富有之民霸占,(朱熹)的子孙向官府申诉,没有得到匡正。


解析: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境,请将下列五句话按正确顺序排列。( 5分)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①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

②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

③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④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__

⑤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答:

⑥④②①③⑤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