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见译文
解析:
略
文言文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并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②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⑤④①②③⑥
解析:
前后内容一致,围绕一个中心。
下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6HNO3(稀)==Fe(NO3)3+3NO2↑+3H2O C: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随着Cr含量的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发现,并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发电厂的煤经脱硫处理 B: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燃料 C:回收并合理处理聚乙烯塑料废物 D:电镀废液经中和后直接排放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壁, ,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攻克的,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高墙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多少箭镞似地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立刻又被弹拨了过来 ③却已有多少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的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震荡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两个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误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为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6630a9ebb5b59d73.jpg][0da177728835b2b0.jpg]
【小题2】
解析:
【小题1】
【小题2】
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 )
A:一个初入尘市的人,他对一切都会感到新鲜、好奇、陌生、迷惘,常用一种朦懂的目光看待一切,我们称之为孩子。 B: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须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C:江苏常常是罪犯的中点站。这不,一位旅客在火车站售票处左顾右盼的行迹没有逃过公安人员的“活眼金睛”,果不其然,他是个负案在逃的网上通辑犯。 D:报告文学要求既要有报告的真实性,又要有文学的虚构性,因此一定要把好这个“度”,应该在弘扬主弦律的同时揭示和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 。(《论语》选读)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滕王阁序》)
(3)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4)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声声慢》)
(5)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琵琶行》)
(1)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4)满地黄花堆积 独自怎生得黑 (5)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