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

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

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时城市中

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

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

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应是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小题2】非文中内容。

【小题3】A不存在果关系 B误将假设当现实 C“完全取决于”太武断。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湖 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__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选自《散文》2002年第3期)

在作者的想像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⑴经历了什么?

答:

⑵等待着什么?

答:

第⑧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答:

第⑨段中作者提出等待“生命的极致”,请结合本段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对“生命的极致”的理解。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由实而虚,设想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形,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不懈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表现这位“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赞扬它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已成为与铁椅融为一体的见证者。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第④段“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中把“斑驳的锈迹”喻为伤口、印记,暗示铁椅历尽沧桑、目睹过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E.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对生命极致到来的等待寄托到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铁椅的守望上,启发人们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答( )

【小题1】⑴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曾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

 ⑵等待着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生命的意义。

【小题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上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上留有声明;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诧叱风云。

【小题3】生命的极致:思想感情的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心畅快地迸发;人生的睿智的获得;理想的实现。

【小题4】AD


解析:

【小题1】⑴主要是对第③④⑤段内容的概括。⑵注意第③⑥段这些语句的含义:“等待一个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守望不息”。评分标准:⑴“许多过客”,1分;“悲欢离合的故事”1分。⑵“不息地上演”1分;“生命的意义”1分。意思对即可。以上两小题若仅能抄录相关的原文内容,语句不完整,每小题给1分。 

【小题2】略

【小题3】答对三句即可给3分;答对两句给2分;答对一句给1分。每句话的理解正确即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符合原文的旨意而不牵强附会。

【小题4】B项:“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并不是为了吟诵铁椅“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而是为了引发后文所说的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文章的主旨在于对生命极致的追求。C项:这句话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就摄影作品的欣赏而言,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其二是就时间而言,我在思索中过去了一段时间而成为“过客”。“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说的是有关铁椅的思索使我的心灵受到启发,并不与之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E项:“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在怀想中沉湎过去”有误。根据原文,椅子像“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并不是在怀想中沉湎过去。 

评分要点: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本题不得分。

已知函数,则 .

-1


解析: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以“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不若孀妻弱子。

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1,3,5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见译文


解析:

文言文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并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富有智慧的民族。

①他们只会坐井观天

②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③他们只会浅尝辄止 .

④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⑤他们只会穷兵黩武

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⑤④①②③⑥


解析:

前后内容一致,围绕一个中心。

下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6HNO3(稀)==Fe(NO3)3+3NO2↑+3H2O C: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 D:随着Cr含量的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

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发现,并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发电厂的煤经脱硫处理 B: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燃料 C:回收并合理处理聚乙烯塑料废物 D:电镀废液经中和后直接排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