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依次填入下而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问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 ②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 ③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 ④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⑤“80后作家”的创作却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谱系。 ⑥但他们在文学 上的成就,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A:②⑤④⑥③① B:④⑥①②⑤③ C:②③⑤①④⑥ D:④⑥①③②⑤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鹄之志 如愿以偿 一偏概全 归纳演译 B:冥思苦想 自行其事 风姿潇洒 烟波浩荡 C:气喘吁吁 相辅相成 匪夷所思 安分守己 D:蛊惑人心 一愁莫展 鼎力相助 面容安详

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出正、副标题来。要求:正标题不超过10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5个字。

4月3日,日本政府文部省正式宣布,由日本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主持编写的日本教科书审定合格。该教科书将于2002年投入使用。

成立于1997年的“编纂会”以现行日本教科书带有“民族自虚”性质为借口,编写了否认侵略战争、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并于2000年4月送交文部省审校。在日本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文部省要求“编纂会”对书稿中137处明显篡改历史、美化战争的记述进行修改。可是,“编纂会”只做了一些文字修改,没有改变书稿中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实质内容。

正标题:“日宣布历史教科书合格”或 “日历史教科书通过审定”(2分)

副标题:“编纂会”歪曲史实美化侵略战争(2分)


解析:

根据原著中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前的情节片段,写一段描写林冲的心理活动的文字,体现其逆来顺受的性格,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不超过50个字。


解析:

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喜剧,不喜欢悲剧;认为大团圆是喜剧,非大团圆是悲剧。但也有作家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你所学的高中课文,或你熟悉的中外文学作品,还有哪些是写悲剧(不团圆)的?

请仿照例句句式,紧扣“不肯大团圆”,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关汉卿不肯大团圆,痛陈窦娥的冤情,控诉了封建吏治的__。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鲁迅不肯大团圆,描写祥林嫂的惨死,昭示了礼教的吃人本性。

曹雪芹不肯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家族的没落。


解析:

此题将句式的仿写与课文内容的概括评价结合起来,应该说是很有新意。难度不大,即要求句式一致,还要求符合课文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 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 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要抽象地继承。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

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C.物质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D.精神文化源于物质文化,但学术界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至今仍不统一。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化是和产生这些文化的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的。

B.我国的古文字、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和典章制度,都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

C.封建伦理不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今天也如此。

D.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文化而轻视西洋文化,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项的说法错误,于文无据,且言过其实。A项表述的对应区域在第一段开头。

B项和C项表述的对应区域在第二段。

【小题2】第三段说“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说反了,应该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物质文化的动力”。“精神文化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的说法于文无据。

【小题3】A项由第一句话“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可以推出。B项由原文推不出。原文只说我国的古文字产生于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时期。原文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一句。另外,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典章制度,知识是动态发展的,不可能“都产生”于某个时期。C项,从原文不能推断出“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在当时是违背时代进步的”。对封建的伦理道德,要用历史的观点来审视,一分为二。D项中“古代的灿烂文化对今天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能成立。

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是()

A:C.H、O、N、Ca、P B:C.H、O、N、Mg、P C:C.H、O、N、S、P D:K、Zn、O、Na、Ca、P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

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

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

【小题1】常常骑白马穿着(披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

【小题2】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

【小题3】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


解析:

【小题1】采分点:“被”“自异”“生致”。

【小题2】采分点:“军”“河””“迫”

【小题3】采分点: “当”“以计”“力争”和大意正确各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