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流感肆虐之时,我国传统中药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临床常用的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连翘配制而成的。 C:如今,“中国”已经不仅是一个显示希望和活力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国家的称谓。 D: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包利民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__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__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
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__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重新充满希望与力量。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基,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__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荒唐的战争生涯,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科担夫的故事。
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莫斯科并不是完全__的,至少有一所房子里还亮壳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感觉被昏黄的光亮包围,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__,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所有的人都被震动,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而且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克利特回国以后,将这个故事传播开来。从此以后每个夜晚,克利特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新的黎明来到。
小说第1—3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上士克利特为什么在20年后仍然牢记着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蜡烛”在小说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1】小说1-3段中的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上土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为后文写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做铺垫,也突出了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
【小题1】因为正是这支蜡烛给了他温暖和启发,希望和力量,让他在绝望中奋起。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小题1】科拉夫的一支蜡烛不仅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还点燃了上士克利特冰冷绝望的心,它是希望的象征。小说结尾写上士克利特传播科拉夫的故事以及每晚点亮蜡烛的情节实际上赋予了“蜡烛”以“和平”的意义,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
【小题1】“蜡烛”是这篇小说叙事的线索。小说先写上士克利特在绝望中因为“蜡烛”而奋起的经历,并由此引出尼.科拉夫在战争中“蜡烛”点亮苏联人希望的感人故事,最后通过上士克利特的行为赋予“蜡烛”以象征意义,升华主题。
略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4小题,共12分)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僧习为颍川郡 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旌:表彰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成以其小,劣之。
B. 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
吾欲之南海。
C. 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 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译文:
(2)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译文:
(3)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2. 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3. 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译文: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父亲柳僧习,担任过北齐的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的人),我一概不用。他们派来的人现在准备回去了,必须一一有个答复。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的人就起用,没才德的就不用。这本是朝廷规定的长期不变的制度。”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该如此。”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大统十年,柳庆被授予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用笞刑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太祖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太祖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太祖情绪低落。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Happy birthday! Do birthday really make people happy? Of course they do. Birthday celebrate the day when we were born. Besides, that extra candle on the cake suggest another year of growth and maturity—or so we hopE. We all like to imagine that we are getting wiser and not just older. Most of us enjoy seeing the wonder of growth in others, as well. For instance, seeing our children develop and learn new things makes us feel prouD. For Americans, like people in most cultures, growing up is a wonderful process. But growing old? That is a different story.
Growing old is not exactly for people in youth-oriented(以年轻人为中心) American culturE. Most Americans like to look young, act young and feel young. As the old saying goes, “You’re young as you feel.” Older people joke about how many years young they are, rather than how many years olD. People in some countries value the aged as a source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But Americans seem to favor those that are young, or at least “young at heart”.
Many older Americans find the “golden years” to be anything but golden. Economically, “senior citizens” often struggle just to get by. Retirement at the age of 65 brings a sharp decrease in personal incomE.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usually cannot make up the differencE. Older people may suffer from poor nutrition, medical care, and housing. Some even experience age discrimi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st Pat Moore once dressed up like an older person and wandered city streets. She was often treated rudely—even cheated and robbeD. However, dressed as a young person, she received much more respect.
Unfortunately,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America is increasing fast. Why? People are living longer. Fewer babies are being born. And middle-aged “baby boomers” are rapidly entering the group of the elderly. America may soon be a place where wrinkles(皱纹) are “in”. Marketing experts are ready noticing this growing group of consumer.
Growing up is a wonderful thing because ____________.
A. people can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 B. people can receive many presents
C. people can become more mature and wiser D. people will feel younger at heart
We can infer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that __________.
A.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old age
B. American older people often joke about their old age
C. American culture is very young
D. young people lack experience and wisdom
What does the third paragraph mainly tell us?
A. The golden years can make the old earn lots of money.
B. American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are not gooD.
C. The old in America are leading a hard lifE.
D. The old in America have to retire at the age of 65.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
A. serious B. disappearing slowly C. cool D. growing fast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rrect?
A. The young are often discriminated in AmericA.
B. The young are more respected than the old in AmericA.
C. Growing old makes people feel proud in AmericA.
D. The old are more respected than the young in AmericA.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略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世界博览会”下定义。
①世界博览会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 。
②世界博览会作为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
③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的、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的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②世界博览会是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为目的,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的、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 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此诗颔联是表现秋色之美的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赏析。
诗的尾联的用意是什么?“芭蕉雨”、“枕上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小题1】①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
②生动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
③强烈对比。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
④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
⑤俯仰相衬。“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之间何等空阔自然。
【小题1】末尾一联,用意在于点出题目中的“宿”字。诗人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想到了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
【小题1】任选三点。
【小题1】略
“山寨”是目前引起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以下是一个搜索引擎中对于“山寨”一词的解释,请你将这个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要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山寨”是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的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点的一种产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寨”是一种产业现象。
②“山寨”涉及手机、游戏机、汽车等不同领域进而发展到文化领域。
③“山寨”具有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低成本、高回报的特征。
一句1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小题1】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小题1】手法(1分)。“河桥不相送”:(2分)“江树远含情”:(2分)
【小题1】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萧 乾 先 生 印 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__”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等,早已译著等身。
正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他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触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的训练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有较真、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对于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两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文学史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互相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事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选自《书屋》,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着、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1)CE
(2)①萧乾先生认为这项翻译工作比较难,他对此持鼓励、支持、肯定的态度。
②他主张对已有相关翻译的,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未翻译过的作品,要独立思考。
(3)第一次见面是全面介绍萧乾先生的需要,第二次是为了补充说 明萧乾先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注意尊重他人。两次提到这个纸条,前后照应,更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虽年老体衰去仍注意尊重他人,不矜持倨傲、不老气横秋的特点。
(4)特点:①支持肯定年轻人的工作,鼓励独立的工作方式;②说话文雅和蔼,待人温和,厚道、有修养;③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④有较真、执着,甚至“倔”的一面;⑤对于个人的尊严敏感且较真。(答出四条即可)
启发:①写人物传记时要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多使用对话;②要辨证地、全面地表现人物,这样传主才更有立体感。
解析: (1)从“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就得独立工作了,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作者的翻译工作是给予肯定的,“不过表明……”与文意不符。B项,作者写这段故事是为了表现萧乾的坦率。 D项,“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不对,委婉是传主说话的方式。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即可得出答案。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回答。
(4)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总结即可。
略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不超过25个字)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资料(2006年)表明,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或中国耕地的人均水平低于世界水平三倍多,并逐年下降。)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