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试题

梯 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着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借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两个人物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又更深刻。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父亲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

2、小说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

4、文中的爸爸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

 (1)A、E(5分,对一项给2分。B人物、立意、情节是构成一篇小小说必不可少的“三要素”;C“这一情节不真实”评价错误,违背了小说创作原则;D“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错误)

(2)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每点2分,共6分)

(3)墙头上的野花:在交代事情的起因;笑声像牵牛花吹出来的:生动地描绘出儿子笑声的欢快和开心;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的脸上:形象地描绘出儿子的灿烂笑容,表现其内心由惊惧转为欣喜的变化和对爸爸的感激之情(只答开心不给分)。(6分。写出“花”的语句给1分,分析作用1分。)

(4)言之成理即可。(8分。观点,2分;分析论证过程严密6分,有欠缺酌情扣分。注意回答只能抓住一方面进行,如果两方面都回答分析了不给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之间,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都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题1】

[f7b27bae62c8732c.jpg]

【小题2】

[06315df3e98b743a.jpg]

[b3aa45c5529e3d00.jpg]

【小题3】

[dec49a8ec8ff18f0.jpg]

[bd61b501b2e39705.jpg]【小题4】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人·价

凌鼎年

陶少闲在小城算个人物。他是以画莲花出名的,其画室自题为“爱莲居”。

他古稀年纪,极少出门。每每兴之所至,挥毫画莲。画罢,笔一掷,捋着胡子品上半天,似乎此画不是他画的。若有谈得来的在身边,就会谈兴大发。常常大讲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宵的驴……言下之意,若画莲,则非他莫提,当今独步。还自称他画的莲花,画尽周敦颐老先生笔下的意境。

然而,他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

他画得不少,留存的极少。往往过一段时间,他就把积下来的画稿翻出来一一过目,细细比较,仿佛在检查赝品,评判优劣。其结果,总有好几幅被他判处死刑,一炬焚之。

陶少闲老妻每每见他烧画,总要嘀咕几句,“好端端的画,一把火,罪过罪过。”他孙子更是不满。“要烧掉不如卖掉。放着钱不赚,真是死脑筋。”

陶少闲鼻子里泄出一声“哼”,甚是轻蔑的样子。

去年,省城有家《文化艺术报》的记者无意间在小城见到了一幅陶少闲的《墨莲图》,他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大家手笔,至臻境界”。记者特寻访而去。

陶少闲则画罢一幅《残荷听雨图》,伫立图前,沉醉其中。记者见此图,眼都为之直了,连连说。:“神品神品!”

两人遂品茗长谈,不觉暮色已至。陶少闲难得遇到如此知音,当场在画上落款盖章,郑重相赠,并请雅正。

记者凭着他的眼力,已感到了陶少闲画的潜在价值。环视四壁,他发现屋墙上还有一幅《小荷出水图》,更是寥寥几笔,墨韵天趣,极是惹人欢喜。可陶少闲已慨然相赠,怎好意思再开口讨之。

踌躇再三,记者提出说想买下那幅《小荷出水图》。

陶少闲闻此,笑吟吟说:“只怕你囊中没这么多钱。”

记者一愣,犹豫半晌后说:“我出二百。”

陶少闲摆摆手说:“若论个卖字,非千儿八百断断乎不能出手。”

记者有些尴尬,匆匆告辞。

记者心里放不下那幅画,再次造访陶少闲寒舍。

陶少闲外出未归,只他孙子在家。他一听记者来意,立时来了劲,最后以五百元钱拍板成交。

陶少闲回来后,得知孙子自作主张卖了他的画,气得脸色刷白,腮颊之肉抖个不停。大骂孙子毁了他一生清贫之名,作践了他的人品,降低了他的画价身价。

老妻忙来劝慰,说总比白送人强吧。

陶少闲闻老妻如是说,喟然长叹曰:“我若想靠画赚钱,早可腰缠万贯,不过那岂不成了画匠。我的画,寻常百姓凡人能买得起?五百,而今区区五百就定了我的价。我陶少闲还有何颜面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从此,陶少闲闭门谢客,几乎不再与外界有什么联系,有人说他封笔不画了;有人说他日日作画,日日焚画。

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记者走后,小城再也没听说谁求到过陶少闲的画。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陶少闲是一位清高、与众不同的画家,他作画不求名不求利,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人家求画也少有应允。

B.写陶少闲“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意在表现现实生活对陶少闲的挤压。

C.作品主人公“陶少闲”是一个有着高境界追求的画家,从画室和画的名称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D.这篇微型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充满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E.作品通过第三人称,叙述了陶少闲的一段生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文化冲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真实。

文中写陶少闲老妻和孙子,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有人说,陶少闲孤芳自赏;有人说,陶少闲固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AB

【小题2】(4分)丰富并推动情节发展(引发卖画的矛盾冲突);与陶少闲形成对比,突出价值观的冲突。(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

【小题3】(6分)答案示例:现实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应多与外界交流,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相互间的促进,而陶少闲却未参加美协,作品也未参加过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所以说他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1】(A.“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有误。B.主要是为了表现陶少闲淡泊名利。)(答对一项得3分)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尼克松在1968年当选为美国第37届总统。在任总统的6年里,尼克松充分展示了他的国际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家的胆略。1972年他以最大的政治勇气对中国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从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尼克松是美国第37届总统 B: 尼克松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C: 是尼克松以其政治象的远见卓识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D: 尼克松对中国非常友好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那天在博览会上,一个西装革履,油光满面的中年人热情地迎上来跟我握手,还问我爱人是否还在原单位上班。我一下子不知所措.我根本就没结婚,哪来的爱人?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一个我不认识的人跟我打招呼 B:有人莫名其妙地问我不相干的问题 C:跟我说话的人肯定把我错当成了别人 D:跟我说话的是个无聊之辈

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o

(l)《》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作家名)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3)同是写秋雨,王维《山居秋暝》是“的清新舒畅;李清照《声声慢》则是“,到黄昏,”的无尽哀愁。

(1)①孔雀东南飞(2)②雨果(3)③空山新雨后④天气晚来秋⑤梧桐更兼细雨⑥点点滴滴


解析:

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⑥③⑤①④②   D:②①⑤③④⑥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2010年8月5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笔忘字”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字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64d51dab0bc0f205.jpg]


解析: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 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取材于《尹文子·大道》)

世之所贵,同而贵之,谓之俗;世 人 所 用 / 同 而 用 之 / 谓 之 物 / 苟 违 于人/ 俗 所 不 与 / 苟 忮 于 众 / 俗 所 共 去 / 故 人 心 皆 殊 // 而 为 行 若 一 / 所 好 各 异 // 而 资 用 必 同 / 此 俗 之 所 齐 / 物 之 所 饰。故所齐不可不慎,所饰不可不择。

    [5分。“/”处为必断,“//”处可断可不断。共10个必断处,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


解析: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还会通过战胜危机使我国的经济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和民族赢得尊严。 B:原子能既可以建成核电站造福社会,也能制造原子弹成为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网络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 C:以色列军队15日炮击了联合国驻加沙地带的援助机构办事处,造成整个大楼和附近仓库起火燃烧,大量食品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被毁。对此正在当地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强烈抗议。 D:民间力量强大与否,民间力量能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珠海试验则是破冰之举,令人期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