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针对民众提出的油价跟涨不跟跌问题,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新的定价机制规定,降价要根据国际油价二十天内的平均涨跌是否达到4%决定。 B:近日国内各大报社在显著位置报道了重庆大坪中学女子足球队参加在土耳其举行的女足中学生世界杯赛中通过造假夺取冠军的事件。 C: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专家们认为,广大出口加工型企业只有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学会内销与外销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完善企业销售网络,实现自救。 D: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等措施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所作。
(1)“别后有谁来”中,苏轼作“别”的是什么地方?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一犁春雨”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解析:
略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招徕 再接再厉 赋与 提纲挈领 B:蜇伏 察言观色 通牒 自立更生 C:贸然 针砭时弊 文身 不容置喙 D:桎梏 目光如聚 厮杀 循私枉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销赃 变本加厉 明信片 舐犊情深
B.善长 察言观色 摄像机 出类拔萃
C.震撼 不径而走 绿茵场 招聘启事
D.焦躁 蛛丝马迹 挖墙角 韬光养晦
A
解析:
(B项,“善长”应为“擅长”;C项,“不径而走”应为“不胫而走”;D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背负/背井离乡 模样/模棱两可 调动/调虎离山
B.空暇/空口无凭 夺冠/冠冕堂皇 哄抬/一哄而散
C.间隙/间不容发 劲头/疾风劲草 干脆/外强中干
D.量刑/量才录用 称道/称心如意 塞外/敷衍塞责
B
解析:
(A.Bēi/Bèi mú/mó Diào/Diào B.kòng/kōng guàn/guān hōng/hòng C.jiàn/jiānjìn/jìng gān/gān D.liàng/liàng Chēng/Chèn sài/sè)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贝多芬的《欢乐颂》;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横线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____________→伫立纪念碑前→____________→终被乐团录取
①文章中多次描写“雪”,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请分点回答)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为了说明他富有个性,与众不同。
B.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C.“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的教育,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朱丹流着泪离开终试教室后,大师明白了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是决定正式录取朱丹,并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朱丹。
E.这篇小说告诫我们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F.“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一句,揭示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
【小题】“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小题】“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2分)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2分)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小题】①情节曲折生动,先抑后扬,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④对比手法的运用。(答对三点给满分)
【小题】A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D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木笛
赵恺
(1)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2)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3)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4)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5)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6)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7)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8)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9)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10)“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11)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12)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13)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14)大师问:“为什么?”
(15)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6)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17)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8)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19)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20)朱丹答:“没有忘记。”
(21)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22)朱丹说:“请原谅——”
(23)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24)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25)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26)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27)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28)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班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29)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30)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31)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32)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33)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34)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35)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36)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阅读全文,从朱丹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把空格补充完整,使其连贯。(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分析下面描写的深刻含意。
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②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每一空2分,必须从朱丹角度概括,概括合理即可给分;但从其它角度概括均不给分)
【小题2】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②渲染了一种悲壮凝重的气氛③烘托了朱丹、音乐大师及少年儿童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④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雪花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 ,烘托出音乐声的美妙动人。
【小题3】①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梅花之喻含蓄地表现出朱丹身上所具有的高雅的气质与高洁的品行(或坚守信念或坚贞的气节)②“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表现了大师的感动以及对他的赞美、敬佩等。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表现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决心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演奏好本笛的信念。
解析:
略
翻译。(任选两题作答)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译为现代汉语: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译为现代汉语:
(3)Love me,love my dog. 译成汉语成语:
(4)As you sow,you will reap.译为汉语成语:
[05100edaa890cfde.jpg]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社会造成的呢?还是她自己造成的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B:陈奂生的心陡然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睡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C:珠宝店的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最后对玛蒂尔德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