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6分)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6分)

【小题1】D

【小题2】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小题3】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③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2,0)、C.(-2,2),点P.在BC边上移动,线段OP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点E.,点M.满足

(Ⅰ)求点M.的轨迹方程;

(Ⅱ)已知点F.(0,),过点F.的直线l交点M的轨迹于Q、R两点,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I)依题意,设P(t,2)(-2≤t≤2),M(x,y).

t=0时,点M与点E重合,则M=(0,1);                  

t≠0时,线段OP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c20cee3129c694a4.gif] 

 [0bfa16df30d90140.gif]

  显然,点(0,1)适合上式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x2=-4(y-1)( -2≤x≤2)  

(II)设[150a7c9ed25bb03d.gif]得x2+4k-2=0.

  设Qx1,y1)、Rx2,y2),则[21882318f287a495.gif]              

[4a4dabb97d0181eb.gif],[2ef6ead28ae8372c.gif].消去x2,得[6e1dc04c22d77500.gif].

[9f5e25c984283a16.gif]解得[c991a4fd86a80a08.gif]


解析:

同答案

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解读:

示例   孔子的意思是说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听不进去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2分)其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中间也应该保持。(2分)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C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时间信息的提取,选项所述的内容必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间,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1927年后探索出的,时间上不符,因此选择C项。

近代以来的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列有关南京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太平天国建都 ②《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③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 ④见证蒋家王朝的灭亡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就是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属于容易题。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C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当时科举考试初试主要考查对儒家经书的学习情况,而二试和三试则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因此C选项符合事实。A、B对材料解读错误,D的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fù 田父 渔父 父权 父执 B.轧yà 轧帐 倾轧 轧道机 轧钢

C.干gān 干涸 干旱 干预 干才 D.更gēng 更新 更衣 更名 更鼓

D.


解析:

(A项“田父、渔父”中的“父”读fǔ; B项“轧帐”中的“轧”读gá,“轧钢”中的“轧”读zhá; C项“干才”中的“干”读gàn。)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积腋成裘 猝不及防 曲突徙薪 情遂事迁 B:瓦釜雷鸣 歪风邪气 目光如聚 铤而走险 C: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钟灵毓秀 常年累月 D:自立更生 遗笑大方 弱不禁风 气势凶凶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解析:

作文提示

??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  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躯壳/金蝉脱壳 粘液/粘贴标语 处理/处变不惊

B.哽咽/狼吞虎咽 假期/假公济私 载体/千载难逢

C.标识/博闻强识 楷模/大模大样 揣度/度德量力

D.强迫/强弩之末 屏退/敛声屏息 落枕/落落寡合

B


解析:

(A躯壳/金蝉脱壳、处理/处变不惊,读音相同;C标识/博闻强识、揣度/度德量力,读音相同;D屏退/敛声屏息,读音相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