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土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钦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钦不得已,欲候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日:“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城意。姬私语侯生日:“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②,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干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③。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④。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日:“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②世望:家世和名望。③下第:指侯方域应试未中。④东汉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工:擅长
B.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偿:偿还
C. 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昵:亲附
D.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赞:赞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②能辨别土大夫贤否 ③少,风调皎爽不群 ④歌琵琶词以送之 ⑤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乃有其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买下了伏笔。
B.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论城旦,为清议所斥。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C.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D.这篇文正风格质朴刚健,选材凝练,笔致含蓄。透过语言,李姬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歌伎形象跃然纸上。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译文:
(2)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译文: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贫”“盍”“叩”各1分,反问语气1分,语意通畅1分)
(2)而今如果未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公子!(“乃”“赴”“卖”各1分。语意通畅1分)
解析:
【小题1】偿:回报,报答
【小题2】①是李姬母亲贞丽结交朋友,⑤是李姬送别侯生的神情嘱咐,⑥是田仰恼羞成怒,制造流言中伤李姬。这三项与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无关
【小题3】B项,“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错,原文是说阮大铖试图拉拢,但侯方域并未屈服;C项,李姬断然拒绝是处于对爱情的忠贞,并不是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且文章未提及这方面;D项,文章没有写到李姬的美貌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名姬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屡次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
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
没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
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始终不肯与田仰相见。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6分)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6分)
【小题1】D
【小题2】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小题3】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③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2,0)、C.(-2,2),点P.在BC边上移动,线段OP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点E.,点M.满足

(Ⅰ)求点M.的轨迹方程;
(Ⅱ)已知点F.(0,
),过点F.的直线l交点M的轨迹于Q、R两点,且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I)依题意,设P(t,2)(-2≤t≤2),M(x,y).
当t=0时,点M与点E重合,则M=(0,1);
当t≠0时,线段OP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c20cee3129c694a4.gif]
[0bfa16df30d90140.gif]
显然,点(0,1)适合上式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x2=-4(y-1)( -2≤x≤2)
(II)设[150a7c9ed25bb03d.gif]得x2+4k-2=0.
设Q(x1,y1)、R(x2,y2),则[21882318f287a495.gif]
[4a4dabb97d0181eb.gif],[2ef6ead28ae8372c.gif].消去x2,得[6e1dc04c22d77500.gif].
[9f5e25c984283a16.gif]解得[c991a4fd86a80a08.gif]
解析:
同答案
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解读:
示例 孔子的意思是说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听不进去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2分)其实,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中间也应该保持。(2分)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C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时间信息的提取,选项所述的内容必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间,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1927年后探索出的,时间上不符,因此选择C项。
近代以来的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列有关南京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太平天国建都 ②《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③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 ④见证蒋家王朝的灭亡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就是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属于容易题。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C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当时科举考试初试主要考查对儒家经书的学习情况,而二试和三试则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因此C选项符合事实。A、B对材料解读错误,D的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fù 田父 渔父 父权 父执 B.轧yà 轧帐 倾轧 轧道机 轧钢
C.干gān 干涸 干旱 干预 干才 D.更gēng 更新 更衣 更名 更鼓
D.
解析:
(A项“田父、渔父”中的“父”读fǔ; B项“轧帐”中的“轧”读gá,“轧钢”中的“轧”读zhá; C项“干才”中的“干”读gàn。)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积腋成裘 猝不及防 曲突徙薪 情遂事迁 B:瓦釜雷鸣 歪风邪气 目光如聚 铤而走险 C: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钟灵毓秀 常年累月 D:自立更生 遗笑大方 弱不禁风 气势凶凶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解析:
作文提示
??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 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 心动不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