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在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大有帮助。

D.一氧化碳虽然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下列不能说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的一项是( )

A.让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

B.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

C.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在一星期之内可以幸存。

D.对缺少制造HO-1基因的老鼠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都死于产生在肺叶中的血块。

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O-1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解析:

【小题】A原文第二段说“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B“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D偷换概念,“有助于防止”不等于“有效防止”。)

【小题】这是一氧化碳危害人体的情况。)

【小题】这是乔和贝奇研究后得出的看法,并非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

【小题】A从第三段的内容来看,危害是明显的;B原文结尾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C从最后一段看,希望将其“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就有必要进行评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生活。 B: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闲情逸致.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__中摸索。 D: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神奇的微泡

  最近,一些直径只有十几微米的气泡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专家称其为“微泡”。虽然不需

要任何特殊的材料,也没有玄妙的结构,微泡的神奇作用却令人刮目相看。比如让它们靠近病毒,

它们就会在瞬间产生超高温、超__,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来杀灭病毒。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展示了这样一个场面:按下开关,随着“啾——”的一声响,装

满水的水槽里搅起一股如龙卷风一般的漩涡,无数的微粒漂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伸手到水里

去搅拌,微粒会随水流缓缓漂动。这些微粒就是前面所说的微泡,它们实在太小,所以给人的直

观印象就是微粒。

微泡需要专门的装置将水和空气高速搅拌,再用超声波震荡,才能产生。通常,水中的气泡会缓缓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后即告破裂。微泡却不一样,它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水中;而且在消失的瞬间,微泡的内部温度可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高达数亿帕。在另一个有趣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水槽相对的两侧贴上两个电极,轮番切换它们的正负极性。这时,水中的微泡会忽左忽右地沿锯齿形路线上浮。于是专家推断:微泡带有负电荷。

为了将微泡的神奇性能应用于产业界,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其中一例即杀灭病毒。研究人员演示了用含有微量臭氧的微泡杀灭病毒的实验。首先,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然后,当微泡破裂时,所产生的高温__分解臭氧,其间可产生具有很强反应性能的自由基;最后,自由基杀灭病毒。微泡在生鲜食品保鲜杀菌方面也有成功的应用实例,研究人员向蟹养殖池中注入这种微泡,除菌效果明显改善,提高了蟹的食用安全性。以臭氧作为气泡的内容物分解食品的农药残留成分,效果也十分明显。此外,专家对用微泡技术增进人体健康、恢复肌肉活力方面的作用抱以深切的期待,这是微泡最有前途的一个待开发领域。

借微泡之力,气体水合物技术有望得以普遍推广。气体水合物技术是一种将气体溶于水中的技术。目前天然气的运输只能采用低温液化的贮运方式,如果利用气体水合物方式就可以大幅降低液化所需的成本。而借助微泡技术,天然气就可以大量溶于水。

随着微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微泡技术除用于天然气的贮藏运输之外,还可以在新能源开发、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上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气体水合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即世界各深海海底所蕴藏着的大量甲烷水合物,它作为未来最有前途的新能源,吸引着很多国家不遗余力地研究开发。另外,为阻止地球气候暖化,人们正在设法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而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就可以将那些温室气体溶入大海,深藏海底。

目前,更新的微泡制造技术正日臻成熟,一种比微泡更小的纳米微泡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纳米微泡可迅速提升水的有效溶氧量,为普通微泡的2~3倍。在常温常压下,纳米微泡可以使水的含氧量超出正常水的4倍;而且逸散速度慢,能长期且有效地保存承载物。随着人们对微泡、纳米微泡研究的深入,微泡技术不久将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商业领域。

(选自2004年第11期《科学画报》)

5.下列对微泡特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泡直径只有十几微米,在消失的瞬间会产生超高温、超__,这一特性可用于杀灭病毒。

B.在装满水的水槽里用力搅拌,就会产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有神奇作用的微泡。

C.微泡在水中的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消失的瞬间,内部产生的高温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高达数

亿帕。

D.轮番切换水槽两侧电极的正负极性,水中的微泡便会沿着锯齿形路线上浮,说明它带有负电荷。

6.从原文看,对微泡杀灭病毒的过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带负电荷的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吸引病毒,在破裂的瞬间产生超高温、超__杀灭病毒。

B.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破裂时产生__高温,具有很强的杀灭病毒的性能。

C.含微量臭氧的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破裂时分解臭氧,产生的自由基可以杀灭病毒。

D.微泡中含有臭氧,破裂时分解臭氧生成自由基,自由基产生的强烈反应性能可以杀灭病毒。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微泡神奇作用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泡技术将会在医疗保健乃至体育运动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B.随着微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制造甲烷水合物,从而开发出新的能源。

C.不断改进微泡技术,可以在减少温室效应、改善地球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

D.微泡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单位水域里的鱼类养殖量大大增加。

 

5. B

    6.C

7B


解析:

5.微泡需要专门的装置将水和空气高速搅拌,再用超声波震荡,才能产生。

 6.A项“吸引病毒”不对,也不是“超高温、超__杀病毒”。B项并不是靠其产生的__高温直接杀灭病毒。D项分解臭氧时产生的自由基具有很强的反应性能,而不是“自由基产生的强烈反应性能”。

7甲烷水合物是海底固有的蕴藏物,并非创造的新能源。

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配合新版护照的启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日前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中国公民申领护照出国将更加 。 ②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 。 ③由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艺术展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有数十万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A:简洁 监察 期间 B:简捷 检察 期间 C:简洁 检察 其间 D:简捷 监察 其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二题。(8分)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诗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又有何不同。(4分)

(1)<1>拟人(或比拟);<2>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评分标准:本题4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修辞原理与作品实际相结合作答才能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1)<1>这两首作品均抒发了对春光易逝的无奈、惆怅之情。<2>欧词借伤花而自伤,表现出主人公“谁可相依”的孤独感和青春难再的苦闷感;黄词通过“无人能解”鸟鸣与春迹,表达了词人对“与自然相融合”的向往。[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问2分;二词的“相异”之处各1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陶潜的《归园田居》、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属于古体诗。

B.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清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品。

C.巴金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雾》《雨》《电》被称为“爱情三部曲”,小说《家》《春》《秋》被称为“激流三部曲”,我年创作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讲真话的大书”。

D.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家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

B


解析:

孔尚任是清代的,汤显祖是明代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为这则材料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盖茨果真那么伟大吗?有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盖茨的案例最特殊,最没有可操作性,他只是网络初始阶段的英雄,极具“投机性”和偶然性;这样的案例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跟踪调查了从商学院毕业或中途退学的部分创业者,他们的回答是:盖茨仅仅是个偶像,学习和模仿他,成功率几乎为零。盖茨的退学行为被许多年轻人津津乐道,其实是一个误区,实际情况是:微软团队的主力高管和高级工程师,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学高材生。

答:

认识的误区   成功无法复制   比尔·盖茨无法复制(任意一个都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有一些夜晚仅仅属于自己 曾文广

诗人纪伯伦曾借先知之口说:“你的朋友是你的有回应的需求。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土地。他是你的饮食,也是你的火炉。你饥渴时来到他身边,向他寻求平安。”这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白,朋友是一种“有回应的需求”,包括物质上的和心灵上的。但如若仅仅如此,这种只索不予的友谊注定是残缺不全与极其自私的,不能算作真正的友谊。因而他又假先知之口告诫世人:“奉献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奉献在这里也许理解为分享比较合适——能够与朋友分享自己所拥有的,部分或者全部,无论是否是“最好的”,都是人生一大快事,因为“分享”的本身就是一种足以令双方身心俱悦的事。

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更是把这种“分享”的作用神奇化了。他认为“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友谊原来有如此奇特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对“乐于孤独的人”和“没有朋友的人”缺少好感了。他认为前者“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后者干脆就是“啃啮自己心灵的人”。

实际情况却是——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在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有一些东西,它们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这些东西既不能索取也不能给予,无论你和你的朋友在彼此心头是多么重要,双方又是如何慷慨。巴尔扎克在对“友谊”二字的诠释中就很明白地提到了这一点:“友谊是联结两颗同类心灵的纽带,它们既被双方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又是独立的。”唯其如此,我们就不应像培根那样简单地认为“朋友是另外一个自己”,毕竟在客观上“两颗同类心灵”各自是“独立的”,两颗心灵是两个不同的享有完全主权的王国。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距离。这也就注定了有一些东西仅仅属于自己。

朋友一千个还太少,敌人一个也嫌多。在今天,承认自己是个“乐于孤独”和“没有朋友”的人恐怕不多。但是,不管你是“相识满天下”交游甚广之辈,抑或信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你是否曾经在某个夜晚想找人倾诉却发现无人可找,而几个堪称知己的电话号码就烂熟在心里?你们交往多年,经常保持着联系,在一起时无话不谈,你们都相信你们的友谊永远不会生分到必须匆匆忙忙去整补的那一天。然而就在那样一个晚上,你最终没有拨通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电话,而是甘愿独自一人面对着洁白的墙壁,把楼下的喧嚣声戛然关在门外,像那些“乐于孤独”和“没有朋友”的人一样,陷入无边孤寂的沉思中“啃啮”着自己的心灵。

这样的夜晚,灵魂在独自行走;这样的夜晚,惟你一人独享。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你的一生中,必须不间断地拥有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刻——深入内心,释放自我,让灵魂得以保持属于它的纯净。这样的夜晚,朋友不能分享,也无从去分享,即使他恰好就在家里做客,正睡在隔壁的房间里。他毋须分享,他也拥有属于他的这样的夜晚。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一些东西不能与朋友甚至亲人分享,譬如你想一个人呆着的某些夜晚,譬如你必须独自面对的人生的风风雨雨,也譬如今夜——2003年11月9日凌晨2点52分,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独自啃啮自己心灵的时候,这个夜晚仅仅属于我!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

16.本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思路非常清晰。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全文的主要思路。(4分)

答:本文先写 ;后写

17.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不可以改成“有一些白天仅仅属于自己”?为什么?(4分)

答:

18.全文多次出现“啃啮自己心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9.本文作者的观点和纪伯伦、培根的观点是矛盾的吗?试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1】本文先写人生需要分享(1-2段)(2分),后写人生还需要独享(3-6段)(2分)。(意

【小题2】不可以。相对于白天而言,“夜晚”象征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时空(这里的“夜晚”实际上也包括具有独立精神生活的白天),或良心的自我对话、或独立思考、或张扬个性的时空。(意思接近即可)(答“不可以”得1分,答对基本意思给3分,语言表述1分;如回答可以改的,不得分)

【小题3】 这句话指灵魂的自我拷问,或反省自己,剖析自己,修炼自己。也可以联系原文“深入内心,释放自我,让灵魂得以保持属于它的纯净”一句来回答。(意思接近即可)(答对基本意思,语言表述恰当得4分;答对基本意思,语言表述一般得3分;理解、表述一般得2分;答错得0分)

【小题4】不矛盾。(2分)“与朋友共(分)享”和“个人独享(独立思考)”是人生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在人生的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意思接近即可;也可参照原文回答)(4分。内容理解3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姬传

【清】侯方域

  李姬者名香,母贞丽。贞丽有侠气,尝一夜蹲,输千金立尽。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土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钦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钦不得已,欲候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日:“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城意。姬私语侯生日:“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②,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干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③。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④。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日:“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被定罪判刑。城旦,古代刑罚名。②世望:家世和名望。③下第:指侯方域应试未中。④东汉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以职称名中郎。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工:擅长

B.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偿:偿还

C. 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昵:亲附

D.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赞:赞赏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的一组是

①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②能辨别土大夫贤否 ③少,风调皎爽不群 ④歌琵琶词以送之 ⑤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⑥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李姬母亲有侠气,是为了衬托作为养女的李姬乃有其母之风,为后面直接写李姬的“皎爽不群”买下了伏笔。

B.皖人阮大铖者依附魏忠贤,论城旦,为清议所斥。当时王将军不断拉拢,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后在李姬的劝说下,侯生与王将军断绝了来往。

C.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为聘,邀李姬见面,李姬断然予以拒绝,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李姬孤标傲世的性格于此可见一斑。

D.这篇文正风格质朴刚健,选材凝练,笔致含蓄。透过语言,李姬美丽绝伦、不慕荣利、不屈服权势、对社会政治保持清醒认识的歌伎形象跃然纸上。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译文:

(2)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译文: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贫”“盍”“叩”各1分,反问语气1分,语意通畅1分)

(2)而今如果未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公子!(“乃”“赴”“卖”各1分。语意通畅1分)


解析:

【小题1】偿:回报,报答

【小题2】①是李姬母亲贞丽结交朋友,⑤是李姬送别侯生的神情嘱咐,⑥是田仰恼羞成怒,制造流言中伤李姬。这三项与李姬“见识卓异,风骨凛然”无关

【小题3】B项,“侯方域终于向阮氏屈服”错,原文是说阮大铖试图拉拢,但侯方域并未屈服;C项,李姬断然拒绝是处于对爱情的忠贞,并不是因为田仰与阮大铖有牵连,且文章未提及这方面;D项,文章没有写到李姬的美貌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名姬姓李名香,她的母亲叫贞丽。贞丽颇有任侠的风度,曾经与他人赌博,一夜之间输尽千金。她所结交的都是一些才华出众的人物,跟宜兴人陈贞慧特别要好。李香是贞丽的养女,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屡次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

    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于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

    没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

    侯生离开之后,原淮阳巡抚田仰以三百锾黄金为聘,邀李香见面,李香断然予以拒绝。田仰恼羞成怒,便故意制造流言对李香恶意中伤。李香感叹地说:“田仰难道与阮大铖有什么不同吗?我以往所赞赏侯公子的是什么?而今如果为贪图钱财而赴约,那是我背叛了侯公子!”她始终不肯与田仰相见。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6分)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6分)

【小题1】D

【小题2】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小题3】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③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