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下列两个条件:(1)f(
+1)=x+2
;
(2)f(x)为二次函数且f(0)=3,f(x+2)-f(x)=4x+2.试分别求出f(x)的解析式.
(1)f(x)=x2-1,x∈[1,+∞)(2)f(x)=x2-x+3
解析:
(1)令t=[2508890bf7a6d5b2.gif]+1,∴t≥1,x=(t-1)2.则f(t)=(t-1)2+2(t-1)=t2-1,即f(x)=x2-1,x∈[1,+∞).
(2)设f(x)=ax2+bx+c (a≠0),∴f(x+2)=a(x+2)2+b(x+2)+c,则f(x+2)-f(x)=4ax+4a+2b=4x+2.
∴[8ce774aed30229e7.gif],∴[0f3c04fe022644e7.gif],又f(0)=3[1abf4626763edcd7.gif]c=3,∴f(x)=x2-x+3.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不知道记者们这样卖力地宣传它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确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还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以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呢? B:必须强调,传染病要在人群中传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寓言故事《中山狼传》描写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迂腐、软弱,杖藜老人的机智、沉着;而且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D:在一般的思维中有这样一种定势:名人喜欢、推崇的东西一定是好的,性能、质量一定是过硬的。这就是崇拜名人的心理。
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3CuO
N2+3Cu+3H2O
试回答:(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2O)]时,请用下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

①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 ;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 ;
②列出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以下选择填空不限1个正确答案,均用字母编号填写)
(a)CuO未全部还原为Cu (b)CuO受潮 (c)CuO中混有Cu
(2)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
(a)m(Cu)和m(CuO) (b)m(N2)和m(H2O) (c)m(Cu)和m(H2O) (d)m(NH3)和m(H2O)
(1)①b c a c d 吸收未反应的氨 防止空气中水分进入 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 ②[386cdb933434bb44.gif] ③a、c (2)a、c
解析:
根据本题的意图是需要测定反应物氧化铜和生成物水的质量,从而利用氨和加热条件下的氧化铜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求出铜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化铜的质量可直接从所取的药品称量中得知,测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时,应考虑制得的氨气中混有的水蒸气对测量有干扰作用,应予以排除,反应后的气体中必然夹杂着未反应完的氨气,吸收水蒸气时也要考虑不能用浓硫酸作吸收剂,否则会同时吸入水蒸气和氨气,造成测量数据偏大。
(1)①NH4Cl和Ca(OH)2反应可生成NH3,经碱石灰干燥后(不能用浓H2SO4干燥),因为浓H2SO4要吸收NH3)把NH3通入a装置发生主体反应,将反应后生成的水蒸气用C吸收(不能用浓H2SO4吸收),因为还有未反应的NH3也可被浓H2SO4吸收,这样测量水的质量就偏大,多余的NH3用浓H2SO4吸收,同时也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第二个C装置中。
②2NH3+3CuO=N2+3Cu+3H2O(设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
3(x+16) 3×18
m(CuO) m(H2O) x=18 m(CuO)/ m(H2O)-16
或考虑计算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思路是:
n(CuO)=m(H2O)/18 M(CuO)=m(CuO)/n(H2O)=18m(CuO)/m(H2O) M(Cu)=M(CuO)-16如果测量反应前后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则可测出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从测得的氧化铜的质量可计算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Cu)=m(Cu)/n(CuO)=18m(Cu)/m(H2O)。
从测得的生成的水的质量,也可计算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Cu)=m(Cu)/n(H2O)=18m(Cu)/m(H2O)。
③要使测定结果偏大,则m(H2O)m要偏小,其中(a)导致m(H2O)偏小 (b)导致m(H2O)偏大 (c)相当于m(H2O)偏小。故选a、c。
(2)由于气体的质量难于测量,也难于收集,所以(b)(d)是不可选用的。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默写(10分,每题1分)
(1)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
(2) ,靡有朝矣。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5) ,侣鱼虾而友麋鹿。
(6)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8) ,可以无悔矣, ?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1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 。
(1)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2)夙兴夜寐(3)一觞一咏(4)齐彭殇为妄作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缥缈孤鸿影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片两国接壤的 地带,由于连年战乱不断,因此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谷” ②该公司 因实力不济要退出竞标,实际上却加紧谋划击败竞争对手的策略 ③这个中药秘方经过几代人的妥善保存, 至今,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A:边沿 佯言 留传 B:边线 扬言 留传 C:边沿 扬言 流传 D:边线 佯言 流传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 ;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
③时虽未尽了 。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得”,在这里不能解释为“见到”)
解析: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苏轼回答说:“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诉他了。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苏轼读完碑铭。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数列
,其中
是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
(1)若
,求
; (2)试写出
关于
的关系式,并求
的取值范围;(3)续写已知数列,使得
是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依次类推,把已知数列推广为无穷数列. 提出同(2)类似的问题((2)应当作为特例),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Ⅰ) 3 (Ⅱ) [fde019c5ca7abac3.gif] (Ⅲ)见解析
解析:
(1)[566c94765c25e59b.gif].
(2)[45ff600634131ab6.gif], [175b1c6ae80a222f.gif],
当[5804bab393573de0.gif]时,[fde019c5ca7abac3.gif].
(3)所给数列可推广为无穷数列[f7a99566265f1132.gif],其中[0cec4917974e4cfa.gif]是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当[82f1627fe1790d07.gif] 时,数列[1a01b213b3f4a5a8.gif]是公差为[91178830df049107.gif]的等差数列.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试写出[66b895e5f36e6733.gif]关于[3582d007de6d062b.gif]的关系式,并求[66b895e5f36e6733.gif]的取值范围.
研究的结论可以是:由[8fa2b312bca5887f.gif],
依次类推可得 [9744cd1dc19c0124.gif]
当[0bce0b686dad1c53.gif]时,[fe4bfdc7e19f7ff1.gif]的取值范围为[5ee42fcfcc39a6cb.gif]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18 题。
在虚无、享乐中迷失的节日(节选)
彭富春
岁末年初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年中盛大节日来临的时候,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一般都忙于过节,吃喝玩乐,喜气洋洋。当然也有人借此机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但人们大多不愿去思考节日的意义。
什么是节日自身的意义?节日首先呈现为时间的现象,它是一年中的某月的某一天。但节日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日是对于一般时间的中断和区分。这个时间的特别性在于,它或者具有自然的意义,如春节作为一元复始;或者具有历史的意义,如圣诞节作为基督的诞生。所谓的节日正是这个特别时间的重复或者轮回。重复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中去。重复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庆祝。庆祝具有狂欢的特性,它体现在许多方面:身体的、心灵的、语言的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方式,人们陶醉于节日之中,也就是与节日合为一体。对于节日的庆祝是对于节日的纪念。纪念是过去时间的回忆,即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因此回忆也是当下的呈现,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生活世界本身的意义的生成。同时回忆也成为了期待,也就是让节日过去之后再度来临。在这样的意义上,节日作为时间的本性是回忆、当前化和期待的统一。
虽然我们现代人也依然过节,而且过各种形形色色的节日,但人们感觉到,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节日的“非节日化”现象呢?这在于人们庆祝节日时发生了问题。
首先是节日的虚无化。人类的节日都具有自然和历史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自然相关,并且往往就是自然的节律。但这种自然的节日又被人伦化和准zōng jiāo 化。如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西方的主要节日大多与zōng jiāo 相关,是基督出生和死亡的日子。如人们过圣诞节时,在家里和亲人相聚,到教堂去赞美上帝。但这种节日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如现在的春节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人们更热衷的不是庆祝上帝的诞生,而是庆祝自己和亲友的诞生。
其次是节日的技术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试图以其万能的作用而控制一切,包括自然、人类和思想。当代的节日也逃脱不了技术的控制。节日的技术化表现为:技术在拼命地“制造节日”。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在宣传各种节日的信息,通知人们去过节。同时各种公共场所,如商场、饭店、剧院、街道等也拼命地装扮自己,给人们营造节日的感觉。各色人等在这种种技术手段的支配下不得不去过节。如果不去过节的话,那么人们好象与时代脱节了。
最后是节日的享乐化。这种没有了自然和历史意义并被技术化了的节日变成了享乐和娱乐的代名词。于是节日成了欲望的节日,是欲望的舞蹈和呻吟之时。在节日里,欲望的刺激和满足主要是身体性,因此是身体的消费和被消费,吃喝穿戴、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等。总之,让身体处于陶醉状态,让感觉处于亢奋和宁静的变奏之中。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非要求我们去思考:究竟如何去庆祝节日?同时究竟如何去生活?16.下面关于“节日”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是一个具有自然或社会意义的特别的时间现象。
B.节日是回到过去的一个特别的时间,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
C.庆祝节日是人们通过身心的语言的狂欢方式,与节日合为一体。
D.现实中的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节日文化生成的。
17.当今人们热衷于庆祝节日,但作者却认为人们已经“迷失”了节日。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种“迷失”具体表现?
18.以探讨庆祝节日为契机,作者对“如何去生活”给出了怎样的暗示?
16、D
17、人们抽去了节日固有的自然或社会的文化内涵,变成了例行公事,随意换成了自己的内容与形式;用现代技术“制造”节日,控制着人们的庆祝活动;节日蜕变成单纯的享乐和娱乐,变成了肉体欲望的刺激与满足。
18、庆祝节日为的是重温与传承其自然与文化的意义,要挖掘节日的文化与精神的价值;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清醒主动地生活,摆脱经济和现代技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控制;要努力提升精神与文化生活的品位。
解析:
16、应是人们对节日的庆祝方式是由现实生活本身意义孕育和延伸出来的。
17、无
18.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阙 “寂寞”四个句子,含蓄地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
② “唐多令”是这首词的 ,词中“乌衣日又斜”、“燕人谁家”使用的手法是 。(2分)
③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1) D (应为沉郁清奇)(2分) (2)词牌(1分)用典(1分)
(3)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1分);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抒发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1分)。
(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各1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