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材料是用来准备《谈谈豆腐》这篇说明文的,为了做到条理清楚,请将这些材料分三类进行概括。(每句不超过8个字)

①豆腐中含有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②吃豆腐可以清热、利尿、益气宽中、消胀散气。③拌豆腐清凉可口,鲜嫩色美。④用豆腐一斤,麦芽糖二两,生萝卜汁一杯,混合煮开,一日两次可治哮喘病。⑤豆腐可以煎,可以炒,可以涮。⑥豆腐对便秘、下血、白浊、乳少有明显的疗效。⑦鱼头豆腐、砂锅豆腐、麻辣豆腐都是我国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菜。⑧根据科学分析,二两鲜豆腐中含有蛋白质7.4克,脂肪3.5克,钙227毫克,磷57毫克,铁

2.1毫克。

(1)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2)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3)概括 ,归此类的序号:


解析:

目前,我国有些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侵犯了农民工的( )

A.取得劳动报酬权 B.索取赔偿权

C.获得劳动安全卫生权 D.公平交易权

A


解析:

克扣工资很直接侵犯的是劳动获酬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22.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 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水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表现了自己心中的 之情。

23.请分别赏析这两首诗最后一句的写作手法。

22.依依难舍;伤感和孤独。

23.许诗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借景抒情,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衬托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解析:

赏析:

 一、 谢亭送别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传统的表现手法,“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 咏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尤以章回体长篇小说光辉夺目。继元明两代产生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名著,达到了古典小说的顶峰,让后世学者对它们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D: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要在菜园坝与铜元局之间修建长江大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桥会 修成什么样?修建期间的交通怎么办? B: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 C:长效的环境保护究竟靠什么来维持?除了重塑我们的环境伦理观念,纠正我们长期 以来错误的生活方式,不会有其他的出路。 D: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墙》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的注解。

(2009年5月汕头市二模1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2009年3月临沂市高三教学质检1题)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9年1月肇庆市高三期末评估2题)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截至日前,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改造和新建了9508所希望小学,使300多万名学生走进新校舍。 C:足坛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A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 D:选美赛场里,活跃着一群“星探”,他们肩负着为一些知名的服装模特公司从参赛选手中挑选签约模特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重要话题。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部法律,以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它是 ()

A:《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