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也大有人在。
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范文:《半江瑟瑟半江红》
求全的人天真,舍半的人诚实。
求全不是错;是天真,是浪漫,是一种执着。亚当和夏娃只是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终究得不到生命树上的果实。人是带着遗憾来到人间的,“可怕”的是:人得到的那一半是智慧而不是永恒的生命;灵魂一旦得到了智慧,她的追求便永无止境。黑格尔说:人的灵魂一定到过至善至美之境,否则她怎么会永远地追逐完美呢?
不是吗?楚大夫屈原正是如此一个灵魂。明知在那个__的社会永远无“美政”可言,又何苦耗尽生命的浪漫呢?然而他对美政的追求却是如此的固执,“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有那追求完美的不死的灵魂,郁郁而来到今世,留下的却是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
求全的人是可爱的,又是可悲的。没有一个求全的人不为此付出代价,然而他们宁可如此,也要灵魂完璧归赵!
而我又说,舍半的人是诚实的。
我相信,长大了的人都是明白的,只是淡淡的日子总已经淡忘罢了。当如今的我终于走进了这一门槛,我才承认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叱诧风云,也并非多数的人生可以功成身退。少年轻狂,梦中曾经的乌托邦已成为彻底的童话……我相信是这样的,人在妥协中成熟,当你一只手捧着理想的甜蜜,一只手必然握着现实的冷漠;当你想一只脚登云踏月,另一只必然脚踏实地。
多么喜欢萨冈的直率。她用文字告诉我,少年要面对甜蜜的幸福,也要面对冷涩的忧愁。其实,一句话便够了。《你好,忧愁》。萨冈说:她要早早地死去。我很惊诧,而今明白了,她也无法承受狂欢后的空虚。然而她终究没有自杀,她明白,她必须面对那一半的空虚。
历史上灿烂的生命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不是吗?梵高用他一生的寥落凋零,去换取灵魂那一半的辉煌,可以见证的便是他心中灿烂的“太阳”。
贝多芬失去了外界的声音,收获的却是生命的乐声。
李煜失去了他的王国,雕栏玉砌都化为心中的废墟,难道他收获的不是另一个艺术的王国吗?
李清照失去了她休戚与共的丈夫,得到的不是人生的成熟吗?
人生都是这样一来的,最懂人生的莫过于小丑——他的半脸满面微笑,他的另一半必然满含泪水。
不要嘲笑求全的人,不要悲哀人生的残缺。日出日落,云涨云消,花开花谢,春来春去;这才有了值得感怀,值得珍惜,值得期待的东西啊!
人生的确如此,半江瑟瑟半江红。
解析:
【点评】
该文立意深刻,充满哲思。求全的人“可爱”,但是未免“可悲”;“舍半的人才诚实”,人生不得不也应当在求全时选择舍半。让人感佩的是作者对相关材料的熟识和运用自如,从其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平时知识积累所显示的张力。从亚当夏娃、贝多芬到萨冈、梵高,从楚大夫屈原到李煜、李清照,还有标题对白居易《暮江吟》中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化用,都体现了作者阅读之丰,积淀之深。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涉猎广泛、积累丰厚、腹笥充实,方能纵横捭阖,议论风生。
“半”的追求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李密庵与尼采的遥相呼应,揭开了人们对“半”的思考。
古往今来,“半”始终与人类相随。
太极,一个完美的平衡。阴阳两半互相对立却又无法将对方掩盖,展现出自然界最原始的关于“半”的和谐。从那时起,对于“半”的追求便种入了许多人的心里。谢安,一个注定不朽的名字。在战乱中挺身而出,平定兵祸,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就是这样一个胸怀天下之人,却甘心在权力、名誉步向顶峰时交出自己的相印,隐居东山之下。豁达使他体会知足常乐的真理,也使他始终没有步李斯之流的后尘。这种豁达,难道不是对于“半”的追求所给予的吗?华盛顿在全国的拥戴中缓缓下台;洛克菲勒在富甲天下之时告别财团;乔丹在万众膜拜之前激流勇退。这一切,不也正暗含着他们心中对“半”的追求吗?
对“半”的追求深入人心,但对“全”的追求也从未停歇。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修大运河,联通中国经济主动脉;亲赴大漠,稳固对西域的统治;三伐辽东,威震高丽;建大兴城,创造世界第一国都……如此丰功伟业,看似是一个完美的功绩。但别忘了故事的主角——隋炀帝杨广。他太追求完美,太想把前人百年大业用十年去完成,以至于劳民伤财、怨声四起,亲手将自己的江山送给了李唐。完美之所以诱人,便在于它的不可能。对“全”的追求好似一座五指山,下面压着众多一味追求“全”的孙悟空。13亿份期待,压垮了08的刘翔;巨大的市场摧毁了渴望垄断的四川长虹。“全”,从来就只是个梦而已。
追求“半”并不意味着“无为”,而是一种宽容、一种豁达,为他人,也为自己留下台阶。追求“全”往往使人陷入疯狂,而追求“半”的人总是多着几分理智。
渴望着“全”而追求着“半”,也许是对成功最健康的心态。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2分)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1分)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1分)
(2)(4分)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2分,各1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内容分析 2分)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__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作用分析 2分)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凤毛麟角) B: 王道长为人沉默寡言,神情慈祥温和,只求能栖息道观,虽箪食瓢饮,却能安之若素。(箪食壶浆) C: 你要提防他啊,这个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的!(明争暗斗) D: 孔子认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所以能够真正达到中庸的老百姓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10.(2009·江苏高考)如图5所示,以8 m/s匀速
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
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
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 图5
小为5 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 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AC
解析:
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2 s内的位移x1=v0t1+a1t=20 m>18 m,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1=v0+a1t1=12 m/s<12.5 m/s,汽车没有超速,A项正确,B项错误;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时间t2=[ff7e109cd120c94e.gif]=1.6 s,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x2=a2t=6.4 m,C项正确,D项错误.[ff7e109cd120c94e.gif]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熟稔 破天慌 昏聩 抚危济困 B: 撺掇 喝倒彩 排查 盛气凌人 C: 清晰 掉书袋 修葺 顺礼成章 D: 教唆 下马威 绢秀 甚啸尘上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上有不经过风雨吹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根据上面材料的寓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rú jiāo 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上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zōng jiāo ,比如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__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对__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zōng jiāo 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jī dū jiāo 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zōng jiāo ,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zōng jiāo 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__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基本原则本来是任何公民都应当严格遵守的。
C.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遍奉行的是一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
D.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从而导致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B.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伊斯兰国家的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合而为一,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zōng jiāo 感,因而深刻持久。
C.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对__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从而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
D.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就受到统治者的支持。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不仅每一个人要读,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也都要读。
B.当前的中国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所以有学者提议重读“四书”,从中寻找救治“道德脱序”的良方。
C.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zōng jiāo ,因而要在今天的中国通过一种zōng jiāo 来形成一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是不可能的。
D.要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有建立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思想教育,让民主的精神深入人心。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由选文第三段可知,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根源,并非是人们不读“四书”。
【小题2】“合而为一”属无中生有,“深刻持久”前漏掉了“比较”。摒弃原文修饰语,人为夸大。
【小题3】“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文化认同”的基础这一前提没错,但并不能由此推出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读“四书”,更不能推出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也都要读“四书”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
略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一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讳举例·序》)。 B: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理论物理学习班呢? C:陈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D:“你们——”老师亲切地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