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这种由假说发展成定律、原理的情况,真是俯拾皆是。    C:我国已经加入WTO,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有关规则做到胸有成竹。    D:对那些低级庸俗、哗众取宠的文学作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都会嗤之以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如灯

铁凝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少年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当时有一部名叫《看不见的战线》的朝鲜电影,影片中一位化装成教师模样的韩国越境特务手拿一本书,和朝鲜的暗藏特务对接头暗号:

问:你拿的是什么书?

答:歌曲集。

问:什么歌曲?

答:《阿里郎》。

这段对话在中国的中学生中广为流传。上课时常有学生压低嗓音问旁边正在阅读课文的同学:“你拿的是什么书……”

到了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__”。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__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日记都是成了“忏悔体”了。我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实在没有错误,还会虚构一点写下来——不知这是否可以算作我最初的“文学训练”。偶尔的快乐也是有的,比如看了朝鲜电影,没完没了地模仿其中特务间的接头暗号:“你拿的是什么书?……”这几句平淡的对白之所以被我长久地记住,是因为那个时代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太过贫乏了吧。但我仍然觉得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这对白里毕竟还有几分属于文学的美感,比如歌曲集和阿里郎。我喜欢阿里郎的发音,就像我喜欢耶路撒冷的发音。类似这样一些词的发音给我的唇舌和声带带来了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和快感。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__的时间,只是永不被__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象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文章开头写电影片段中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聊斋志异》给作者的精神影响。

文章叙写《聊斋志异》给自己的影响采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阐述。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B.作者说“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因为狐仙鬼怪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

C.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D.作者选取两部文学经典,透过小说中的情节,表现了它们对自己心灵的深刻影响,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__”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如灯”这个题目。

【小题1】衬托当时文化生活的荒凉,极其匮乏(或表现自己对文化艺术的追求)。(1分)

为后文写两本书给自己的影响作铺垫。(2分)

 能吸引听众,增添情趣。(2分)

【小题1】(1)、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2分)

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1分)

(2)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2分)

给我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我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1分)

【小题1】运用点面结合(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手法(1分)。

先面写《聊斋志异》书中的那些狐狸,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反常规,实在是比人更像人。(2分)

然后点写《婴宁》中的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率性自由。(2分)既全面又具体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价值。(1分)

【小题1】B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B“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是说体现了人的本质,是真正的人D没有透过故事情节)(4分,选对1个给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棉花被子 衣 向 东著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赵薇是北京__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赵薇感觉到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天气里。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了。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絮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一直保持着蓬松细软 。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这当中也有好消息传来,就是北京的儿媳给她生了一个孙子,让她在寂寞的时光中,又多了一份幻想和思念。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问什么时候能再回老家,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霉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马宁弄不懂母亲的心思,见母亲坚决要走,以为她想家了,就让哥哥来京把母亲领了回去。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展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棉花被子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对棉花被子这一物件表达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

B.母亲住在北京时依然想着家里的棉花被子,可见母亲已经将打理棉花被子当做一种精神寄托了。

C.马宁珍藏着棉花被子,可见棉花被子已经融入了他和母亲以及他和赵薇的爱情。

D.北京媳妇赵薇结婚时就领教了江南冬天的阴冷,之后再也不敢回马湾镇了。

E.母亲去世后,马宁经常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愧疚。

阅读全文,请说说母亲为什么执著于晒那一床棉花被子。

“想到愧疚处,他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那些信息?

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并谈谈你由此引发的感想。

【小题1】CD

【小题1】马宁曾给母亲写过一封信,告诉母亲:儿媳妇是北方人,受不了南方的阴冷的天气,母亲反复晾晒棉被,一是出于对儿子和儿媳妇的关心,表现出一个老人对孩子体贴疼爱,二是因为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儿子和儿媳都没有回来,反复晾晒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惦念、思念。

【小题1】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感,还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小题1】我再也不能给孩子晾晒那床被子了,要是儿子一家回来,可不能让他们受凉,女儿你替娘经常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吧,替娘照顾他们,希望他们常回老家!(5分)(感想的内容合情即可,酌情给分。3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fěi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jí,鱼腥草)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沉迷)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陶熔)写(通“泻”,宣泄),恒(经常的,普通的)恐儿辈觉,损(减少)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坚决),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观:观赏

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坏事

C.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觉:觉察

D.亦不复征之。 征:征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曾与人书云 ②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B.①烹以待之 ②我卒当以乐死

C.①为写《道德经》 ②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D.①笼鹅而归 ②而翼深叹伏

不能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

①见几滑净,因书之。②书其扇,各为五字。③姥如其言,人竞买之。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⑤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⑥我卒当以乐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选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愧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氏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②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3分)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译: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桨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

②译: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倍,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


解析:

【小题1】“恶”:不高兴,难受。

【小题1】D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A.①“与”动词,寄给;②“与,介词,跟。B.①“以”表目的,译为“来”。②“以”表原因,译为“因为”。C.①“为”:介词,“替”。⑦“为”:介词,表被动。

【小题1】“任率”意为“任性率真,不做作”。③是侧面指王羲之书法高妙。④是指庾翼感到王羲之书法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自己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⑤是讲王羲之不能免俗。均与“任率,无关。

【小题1】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可以像大雁排队一样紧跟在他后面。并不是认为自己的成就应在钟繇、张芝之上。

【小题1】(1)错两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①踩分点:诣、书、真草,译对一处给0.5分;句了通顺1.5分。②踩分点:胜、及、方,译对一处给0.5分;句了通顺1.5分。

参考翻译:

王羲之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又被授予护军将军的职务。后来他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改而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确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吗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山阴县有一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前往观赏,感到非常愉快,坚持要买。道士说:“您为我书写《道德经》,可以把整群鹅都送给您。”王羲之欣然写完《道德经》,然后将鹅群装入笼子带回家,很是快乐。他为人任性真率如此。他曾经到门生家去,看见菜木做的几案非常光滑洁净,便在上面书写起来,真书、草书各占一半。后来这些书迹被门生的父亲误刮去,这个门生惊怒懊丧了好几天。又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王羲之每每自我评价说:“我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该说跟在他后面。”他曾经写信给人说:“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一片黑色,假如让我也像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书法最初比不上庾翼、郗情,到了晚年他的书法才精妙无比。他曾经以章草的书体给庾亮写回信,庾亮的弟弟庾翼看到之后深为叹服,因此给王羲之写信说:“我过去曾收藏张伯英的十幅章草书法作品,战乱时南渡长江情况狼狈结果全部丢失,经常感叹精妙的真迹永远也见不到了。忽然观赏到足下回答家兄的书信,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我感觉到过去张氏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

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采用服食养生之法,不惜跋涉千里去收集矿石类药物。同时遍游东面各郡,登尽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快乐而死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进入中年以来,容易为情感伤心,与亲友分别,总是要难受好几天。,’王羲之回答说:人接近晚年,自然会有这种情形。最近我依赖丝竹音乐来融化宣泄心中郁积的情感,又总是害怕儿子们察觉,会减少我欢乐的趣味。”朝廷考虑到他的誓言坚决,也不再征召他为官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D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滴滴金梅

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注】:孙道绚,中原人,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与流人伍”,流徙江南,只身寄居一室。

请你谈谈首句中“飞”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从全词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1】“飞”字用得传神,在于它写出了一种主体观察的感觉:因为天空中有急速流动的云,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所以月光有飞动的感觉,境界极佳。也正因为如此,透过窗棂看到月光透过林梢,穿入小屋,屋舍才一下子变得轮廓分明。这样,产生出以动托静的效果。

【小题1】词中表达了词人处于离乱寡居之中,恋旧居、爱旧国的思想感情。(2分)上片渲染梅花于寒夜栖宿的意境,再将情感“外射”到梅花上,由客观事物象征作者的心态。(1分)下片写人终老它乡,有梦难续的感慨。深入刻画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抒发出怀念国都的思想。(1分)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弊案缠身的__,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 C:2010年山东高考采取网上报名,此举大大降低了招办的的工作强度,提高了考生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D: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题。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增长动力,我国消费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模仿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两个陈述对象,再写两组与例句意思相连的句子,以构成连贯的排比。

例句:蓝天有深邃的灵魂,才能吸引星月;

山峰有高昂的头颅,才能俯视原野;

参考例句:大地有慷慨的心肠,才能哺育万物;河海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容纳百川(江河)。


解析:

每句3分,某句中若没有用上合适的比喻或拟人手法,则该句要扣1分;前后句没包含条件和结果关系,也要扣1分;语意不连贯、语句不得体酌情扣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静 尚:崇尚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译文: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译文: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译文: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

(2)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


解析:

【小题1】忧:父母的丧事。

【小题1】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小题1】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小题1】(1)得分点:①早慧:年少时聪明出众。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2)得分点:①省略句:以(之)为。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委(之)[以府事]。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3)得分点:①素:一向。②屏屠:隐居。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文言文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死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等到长大以后,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死。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褚渊有极高的德行.想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陶季直又请王俭替褚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梁王台府建立,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高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李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枢,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问 竹

琦君

①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②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①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却南华②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

③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

④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

⑤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pú sà 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⑥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⑦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⑧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⑨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

[注释]①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②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

“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这样写有何妙处?

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小题1】①表现了作者爱竹、爱雨的感情或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父女相守的欢愉;②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思念之情或为下文铺垫;③衬托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衬托作者伤感的心情。

【小题1】一方面,这段时光是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作者因父恩而感动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父亲通过《示儿诗》给予自己的关爱;一方面,作者又因父亲病重和不息的战乱而感到郁闷或凄恻的是父亲在战乱中病情日益加重。

【小题1】(1)第一问:怀有①父女相守的依恋和爱竹爱雨的喜悦;②父亲病重的忧虑和求竹保佑的虔诚;③看到竹林成为废墟的悲伤和看到新笋尖长出的大喜过望。(2)第二问:多次写“问竹”:①反复点题,深化主旨;②使文章的线索清晰;③强化了思乡怀亲的感情。

【小题1】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怀想或回忆与父亲相守,引竹为知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或亲人)的真切怀念,对家乡故土的深切依恋。


解析: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缺一点扣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感激”和“凄恻”的原因,各2分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一问共3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问也涉及了3个要点,“点题”“明线索”“强化”,各1分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3分。“思念亲人”和“依恋故土”两个要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