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仲(zhòng)裁 阿(ē)谀 入场券(quàn) 捕(pǔ)风捉影 B:袅娜(nuó) 勒(lēi)紧 嚼(jué)舌头 百孔千疮(chuāng) C:精辟(pì) 躯壳(qiào) 横剖(pōu)面 一语中的(dì) D:柏(bǎi)树 模(mó)具 配给(jǐ)制 否(pǐ)极泰来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试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如果大王能够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②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允许我退职回家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小题1】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小题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小题3】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小题4】每点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请用简要叙述第②段中列举各种各样“被扭曲了的人”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成才成事的辩证道理”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上。
诠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并阐释整个句子含义
文首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文末又说历史记住了柳永。你认为前后文意是否矛盾?说说理由。
【小题1】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成才成事经历。
【小题2】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外部世界。(2分)
【小题3】(1)理想的世界 (2)现实的世界 (3)通过奋斗创造出的世界(3分)
【小题4】比喻,形象地说明虽然命运有时并不按个人的意志发展,但人却可以利用环境,把握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3分)
【小题5】不矛盾,因角度不同。前者从社会地位的高下,权势的轻重来衡量;而后者是从文学成就以及文学价值(有功于民)来评判(3分)
【小题1】2分
【小题2】每点1分,共2分。
【小题3】一点1分,共3分。
【小题4】3分。
【小题5】答“不矛盾”,给1分,“前者”“后者”的内容各1分,只答“因角度不同”而未具体分析,给1分。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推”可以无声,“敲”就 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③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是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 。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的发出声音, 借助声呐来察知周围的物体。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
A: 不免 奥妙 琢磨 从而 B: 未免 奥秘 琢磨 从而 C: 未免 奥秘 捉摸 以便 D: 不免 奥妙 捉摸 以便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小题1】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屈原殉国之处。
【小题2】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小题3】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小题4】A、E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下列各组词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⑴有人说,此词首句为“一篇之旨”,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⑵“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效果?
⑶在古代,骚人墨客酷爱用颜色词来写景状物、寄托情思,请结合全词,赏析结句“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⑴起笔点题,指出时序。(1分)“一片”写出愁闷之连续不断,“待酒浇”表明愁绪之浓。(1分)诗人缘何发愁,引出下文写愁的具体内容。(1分)
⑵词人展开想象(1分),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2分)
⑶“红”“绿”二字活用为动词,(1分)不仅写出了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的自然景象,(1分)而且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1分)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1分)
⑴ 共3分,意思对即可。
⑵ 共3分,意思对即可。
⑶ 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一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示例一: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示例二: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示例三: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静静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评分建议:句式相近,2分,内容合理(体现人物性格特点)2分,比喻手法,1分。
无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十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十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了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十五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pú sà 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里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我操你祖宗!”
塘边的人都楞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十五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我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2004年度中国最佳小小说》)
文中划线的“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
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请分析两人心态的异同。
【小题1】生意场打交道首先是一个“跑”字(1分)。林雄认识到了“跑”使生意顺利,越做越好(1分);并跑出了关系,明白了生意之道,生意也做得顺利了(1分)。
【小题2】(1)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还辛勤劳动的老母亲的形象。
(2)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作了铺垫。
(3)用老母亲的形象与小车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
【小题3】(1)同:两人都由眼前的这位老母亲形象想到自己那生活艰辛、不辞辛劳的母亲;他们都觉得不能伤害这样可怜的母亲。
(2)林雄心里认为,这位母亲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伤害她?谁没有母亲,谁愿意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不管有多大权势,谁也没有资格伤害一位母亲。
(3)胡局长心里认为,林雄能够为一位老母亲不受伤害而不畏权势,这样的人是好样的,我也是母亲的儿子,也不应该做对不起母亲的事。胡局长心里还有一种愧疚。
【小题1】共3分。后面两层意思各1分。一层答到“生意顺利”“越做越好”,二层答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对生意的重要性”即可。
【小题2】共6分 每点2分,A、“饱惊沧桑”、“辛勤劳动” B、“触动内心”C、有利于情节展开,意思对即可。
【小题3】共6分 “同”2分,答到“想到母亲”1分;想到“生活艰辛”的母亲1分 。“不同”4分“林雄心里认为……”2分,其中“够可怜”“谁愿意” 1分,“没资格伤害”1分;“胡局长心里认为……” 2分。其中“林雄能够……是好样的”1分,“愧疚”1分,意思对即可
在美国“硅谷”崛起的早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科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