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在著名中医专家特诊部______的大夫,都可以称得上"专家"。 ②教师节前夕,他搁下生意,______拜访读高中时的老师。 ③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④千百年来,九寨沟的景物一直_______在荒野蔓草之中。

A:就诊 专诚 准确 埋没 B:应诊 专诚 正确 埋没 C:就诊 专程 正确 湮没 D:应诊 专程 准确 湮没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炽热  整饬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B: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C: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显赫  唱和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09年四川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遮蔽/弊端 囹圄/聆听 不屈不挠/饶有情趣 B:隽永/眷念 惊蛰/ 桎梏 喟然长叹/功亏一篑 C:侍候/吞噬 吉祥/捷径 溯流而上/夙兴夜寐 D:瓦砾/隶书 矗立/抽搐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09年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解析:

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

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泥淖 悼念 阔绰 掉以轻心 B:挟制 书箧 惬意 汗流浃背 C:竣工 唆使 梭镖 怙恶不悛 D:拙劣 罢黜 茁壮 相形见绌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仲(zhòng)裁 阿(ē)谀 入场券(quàn) 捕(pǔ)风捉影 B:袅娜(nuó) 勒(lēi)紧 嚼(jué)舌头 百孔千疮(chuāng) C:精辟(pì) 躯壳(qiào) 横剖(pōu)面 一语中的(dì) D:柏(bǎi)树 模(mó)具 配给(jǐ)制 否(pǐ)极泰来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试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如果大王能够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

②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允许我退职回家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解析:

【小题1】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小题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小题3】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小题4】每点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试题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在书本上看到过他的名字,但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是为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为了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面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经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的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弄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松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出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就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请用简要叙述第②段中列举各种各样“被扭曲了的人”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成才成事的辩证道理”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上。

诠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3)“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并阐释整个句子含义

文首说“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文末又说历史记住了柳永。你认为前后文意是否矛盾?说说理由。

【小题1】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成才成事经历。

【小题2】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    外部世界。(2分)

【小题3】(1)理想的世界  (2)现实的世界  (3)通过奋斗创造出的世界(3分)

【小题4】比喻,形象地说明虽然命运有时并不按个人的意志发展,但人却可以利用环境,把握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3分)  

【小题5】不矛盾,因角度不同。前者从社会地位的高下,权势的轻重来衡量;而后者是从文学成就以及文学价值(有功于民)来评判(3分)


解析:

【小题1】2分

【小题2】每点1分,共2分。

【小题3】一点1分,共3分。

【小题4】3分。

【小题5】答“不矛盾”,给1分,“前者”“后者”的内容各1分,只答“因角度不同”而未具体分析,给1分。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推”可以无声,“敲”就 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③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是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 。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的发出声音, 借助声呐来察知周围的物体。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

A: 不免 奥妙 琢磨 从而 B: 未免 奥秘 琢磨 从而 C: 未免 奥秘 捉摸 以便 D: 不免 奥妙 捉摸 以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