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孟子孔子所说的君主继承人的标准是什么。(2分)

3.孟子、孔子是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代表,请您再写出百家中其它两个学派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2分)

1、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能够用心治理天下,而不是把天下据为私有。

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解析:

附翻译:

孟子说:“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许多土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把它据为私有!’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竟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颖曰:“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曰:“公得之矣。”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剪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隋书·贺若弼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此心不果     果:成为事实

B.太子非帝王器    器:才干

C.阴有并江南之志 阴:暗中

  D.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设备:装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 弼乃获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士卒且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弼揣知其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3分)( )

  ①少慷慨,有大志

  ②将渡江,酹酒而祝

  ③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④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曰

  ⑤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

  ⑥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A.③⑤⑥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

  B.贺若弼在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时辩解说,皇帝不注意密切与大臣关系就会失去忠臣,臣不注意密切与君的关系就会失去性命,所以他不敢轻议太子。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做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江而祝,激励士气,故设疑阵,麻痹对方,然后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对陈地秋毫不犯。后在鲁达等人进攻时,他屡屡佯退,以骄其军心,最后审时度势,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解析:

【小题1】D (“设备”是“设置军事防备”之意)

【小题2】B(B,“乃”,都作“却、竟然”之意,A前一个为连词,义为“因为”;后一个为介词,义为“把”。 C、前一个副词,“将”;后一个,连词,“尚且”。D、代词,前一个指代他们,后一个指代自己)

【小题3】A(①是说贺若弼的性格志向,②是说贺若弼渡江前的行为,④是说贺若弼的相机而变)

【小题4】B(该项误解了原文“密”的意义,文中“密”是说话做事周密稳妥之意)

文言文译文: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来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慷慨激昂,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来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来灾祸,就假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 

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暗中(心里)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兵马抗拒,田瑞先来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A.厄运 扼腕 噩梦 嫉恶如仇 怒不可遏

B.讣告 复查 鲋马 物阜民丰 赴汤蹈火

C.道观 冠军 盥洗 如雷贯耳 灌制唱片

D.龟鉴 皈依 瑰宝 大家闺秀 岿然不动

D


解析:

(A嫉-疾,全读è;B鲋-驸,全读fù;Cguàn,D岿kuī,其他读gu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__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__?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__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 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

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巳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__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这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分)

18.文中为什么说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4分)

19.为什么“20年前的一场暴雨”会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3分)

20.根据文意,写出“我”对“雨”和“瓦”关系的三点认识。 (5分)

【小题1】首先运用比喻,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然后再运用比拟,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

    作品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雨”的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

【小题2】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小题3】因为瓦在雨的洗涤下焕发出崭新的神采,而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因此

雨和瓦都不是受害的一方。

【小题4】因为那场暴雨让“我”深切体会到亲情(家)的温馨。

【小题5】①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②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

    ③如果有铺满青瓦的屋顶,雨就不是__的事物。

    ④瓦因有雨的洗涤而焕发光彩,而雨也因有瓦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⑤如果有亲情(家、母亲)在,人就不会感到__与孤独。


解析:

【小题1】“运用比喻”1分,“‘雨’的声音”1分,“运用比拟”1分,“‘雨’的节奏”1分,“生动描绘形象”1分,“钟爱之情”1分。

【小题2】“过渡”2分;“铺垫”1分。

【小题3】“瓦在雨的洗涤下焕发出崭新的神采”2分;“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2分。

【小题4】答出“体会到亲情(家)的温馨”意思的得3分;答“因为雨不是__的事物,而是美妙的音乐”的得2分;答“因为雨不是__的事物”的得1分。

【小题5】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两点得3分,答对其中三点得5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后期词作常含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著名作品有《羊脂球》《项链》《一生》等。

C


解析:

彷徨——呐喊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6分)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6分)

【小题1】D

【小题2】①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②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③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④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小题3】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③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数列中,,其前项和满足.令.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求证:);

(Ⅲ)令),求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所有的值:①对于任意正整数,都有;②对于任意的,均存在,使得时,.

(Ⅰ)由题意知[6c4befcad34ac4fd.gif]即[c2c426c7fd6dda9e.gif]……1′

∴[c15e4274a7d1e095.gif]

[2fee097e40767f60.gif]……2′

检验知[e2a87d9819d28736.gif]、[4e5138c2ada0c001.gif]时,结论也成立,故[dda380ea9bac9f72.gif].…………3′

(Ⅱ)由于[9db2a2f55386f5d6.gif]

故[7266832df34ecaf8.gif]

[8374bd5e2d7c5e30.gif].…………6′

(Ⅲ)(ⅰ)当[e30c5b08b41de016.gif]时,由(Ⅱ)知:[86fe2c1c0e3c4ab6.gif],即条件①满足;又[ba8ae18cd6a12cb3.gif],

∴[948430228094ec2f.gif].

取[970bf10b92209264.gif]等于不超过[14bf6034b8c7335b.gif]的最大整数,则当[356e1faebeccf100.gif]时,[ab6f2df3a73c6d6b.gif].…9′

(ⅱ)当[cc88dd1e048d9faf.gif]时,∵[7f9861be5800c461.gif],[49ef26c646906c87.gif],∴[4ad7aea5c043f35b.gif],∴[571e8668056c3139.gif].

∴[85f514d046591ed5.gif].

由(ⅰ)知存在[5008d27eb07f1da2.gif],当[356e1faebeccf100.gif]时,[d2a71cba768753cb.gif],

故存在[5008d27eb07f1da2.gif],当[356e1faebeccf100.gif]时,[c6cde5a8d2ecd63b.gif],不满足条件. …12′

(ⅲ)当[5424b371a9e0a562.gif]时,∵[7f9861be5800c461.gif],[5d74fb4db401aa47.gif],∴[443b23a38d48d25a.gif],∴[debb078ff2d56147.gif].

∴[9aa70485d04e71fb.gif].

取[04c58eaa3a9f3336.gif],若存在[5008d27eb07f1da2.gif],当[356e1faebeccf100.gif]时,[ab6f2df3a73c6d6b.gif],则[015677668fddfd00.gif].

∴[7453e259558033a8.gif]矛盾. 故不存在[5008d27eb07f1da2.gif],当[356e1faebeccf100.gif]时,[55e28b7775dbcf07.gif].不满足条件.

综上所述:只有[e30c5b08b41de016.gif]时满足条件,故[e30c5b08b41de016.gif].…………14′


解析:

同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

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已然殒世,但是,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

  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让他的祖国能够发射导弹,把卫星送上天,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到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计来说,钱学森的功绩似乎如何解读都不为过。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麦卡锡运动泛滥成灾,自己受到无端指控,行动自由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而且被吊销了国防部的通行证,无法再继续参与机密军事科技研究的情况下,为了转移美方的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两弹一星”等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钱学森开始审视中医,他写道,“我并不是一个中医,但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他同时又认为: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或者说,中医是“前科学”,即尚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他甚至在1981年《自然杂志》第4 卷第7 期题为《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不是神秘的,而是同现代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而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1958年3月1日,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的文章,此文被视为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研究的肇始。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公开提出: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钱称之为“山水城市”。在钱学森的倡议下,1993年2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山水城市座谈会”,钱学森在为此次大会寄来的书面发言《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中说,“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观”总能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比如,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于1980 年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钱老走完了他的近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我们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真正体味他对中国的重要价值。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B. 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

C. 中医的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D. 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孕育着人体科学最根本的道理,它们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个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B. 山水城市应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

C. 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D.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

3、结合全文,钱学森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尽管让他的同胞最为他自豪的,还是他那些最为“宏大”的作品 ——震天动地的导弹、划过苍穹的卫星,但理解钱学森,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5、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他所创建和领导的航天事业,使他的祖国从一个处在冷战时代的落后国家,发展成迅速拥有了强大防御能力。

(2)创建的“工程控制论”在国内形成为健全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体系,为中国现代高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3)提出了由系统工程、系统学、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等理论组成的“系统科学”思想。

(4)认为气功、中医理论和人体特异功能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研究课题。

(5)对建筑与城市有研究,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 

(6)他的“系统科学观”常被应用到不同领域而推出新的理论。

【小题4】钱学森创建和领导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使中国能够发射导弹,并把卫星送上天,这是他最“宏大”的作品,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就,他还被人们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他在中医、建筑与城市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提出“系统科学观”“工程控制论”等思想。总之,他是一位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的科学家。

【小题5】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钱学森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解析:

【小题1】文中说“这位备受尊崇的科学家似乎找到了解读科学问题的__,他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路线,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似乎”表示一种可能性,而非绝对性。因此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2】文中说“中医理论是事实和臆想以及猜测的混合,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表示一种否定,若去掉“不能”意思完全相反。因此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根据文章3到11段可以得出概括出钱学森在众多方面做出的成就。

【小题4】结合钱学森的成就,写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小题5】文章开头提到“在历史的天空中,钱学森必将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颗明星——就像那颗距离地球大约2.23亿公里的“钱学森星”一样,长久闪耀在苍穹。”,结尾又说“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很明显是首尾呼应。写作特点从语言和感情两个方面作答。

在下面语段画线处选填一组连贯、恰当的语句。( )

______________。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强的气质。书能使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

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

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

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

B(A、C两项所谈的“粗俗、鄙陋”和“外貌的不足”文段中并未涉及,D项中“优雅的气质”对后文概括不准确。从话题统一的要求来看,A、C也与后文不一致。)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 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后,开始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因此,中共开始深入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应该就是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