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五代]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__,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i):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4分)

(2)词的下片颇具艺术感染力,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__之痛(意思相近即可),作者是通过景物的衬托、气氛的烘染,曲折地表达出来的。

  (2)要点: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感染力。②拟人化。移情于物,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


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19-22题

北平年景

●梁实秋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__。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__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19.本文回忆童年时在北平过年的风俗,描写这些风俗的线索是什么?回忆了哪些风俗?(3分)

20.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味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4分)

  21.本文以“民国元年”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2.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19.线索:时间。年前的准备——过年时的情景——年后的习俗。

  回忆的风俗:(1)祭灶后采购年货、置备新衣;(2)祭祖先、烧年菜;  

(3)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4)新正的室内布置——对联、年画;(5)城里各处的热闹所在。

  20.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如阐释社会进步,“年味儿”变化是社会进步、文化进化的必然,可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保护“年味儿”的重要性,可亦论述对“春节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

  21.结尾一节,既与开头呼应,又将题意深化,借以表达作者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当年在北平一手导演的兵变、洗劫平民百姓的深恶痛绝的感情。

  22.散文语言,亦极富个性。总体上运用简洁纯净的白话语言,却又时时杂以文言词语和民间俚语,具有典丽雅洁、庄谐并举的艺术效果。如祭祖先的属于形式、年菜年饭的让人倒胃、年画对联的心理作用等,褒贬之间,诙谐风趣,时见作者寓庄于谐的思考与哲人智慧的闪光。


解析:

19.无

20. 无

21. 无

22. 无

阅读下列文字,解答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解析:

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可以归纳出本题的答案。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梁实秋,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包身工》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B. 宋代散文名家辈出,“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均在此之列。

C.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称,其手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3年,他领导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他在这次集会中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A


解析: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创作的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有“长诗之圣’’之誉。它和唐代韦庄的乐府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是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是个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采薇》就选自“国风”。

A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从2006年起,我们与街道居委会密切配合,狠抓了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B.公司董事会把他吸收到领导班子里来,让他担任副总经理职务,是经过仔细、严格的考验和研究的。

C.7月底建成的国外动物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动态监视国外动物疫情,科学评估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传入疫病的风险。

D.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表明:鲁迅先生越到晚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思想就越来越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C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B.看完《画皮》,我们再来回味张靓影的歌声也是无穷的享受,尤其是那完美的海豚音仿佛天籁,简直不敢相信这个非科班出身、自学成才的女孩能将歌曲演绎得如此完美。

C.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D.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针对是否派专家组前往陕西镇坪县调研一事,国家林业局予以否认。

B


解析:

A主客关系颠倒,应是中外游客被倾倒,或倾倒了中外游客;C岐义;D双举单承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以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

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A


解析:

【小题】说明: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一句中,“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因”,“短期变动”是“果”;“短期变动”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根据第三段“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可以知道造成“短期变动”的原因是“大气环流”。)

【小题】“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一句中,“这种变动”,指前一句中的“怎样引起的变动”即:自然原因(大气环流)所引起的变动。而自然原因又是主要原因,反过来当然可以推断出“人为的原因(温室效应)是极其有限的”。B、C两项错误在于过分强调了“温室效应”的原因。D项对“这种变化”理解错误;再则,气温上升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哪一种“解释”是靠不住的。)

【小题】第四段中“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一句可以证明C项说法有误。)

【小题】无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 B: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的交响曲. C: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2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1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1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__之痛故乡之思。(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