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辛弃疾,号(别号) ,南宋词人,与 齐名,号称“苏辛”,为豪放词浱的代表人物。(2分)

(2)“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2分)

(3)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4分)

[(1)稼轩(或稼轩居士),苏轼.(2分)

(2)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2分)

(3)“醉”非酒醉,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

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2分)]

七、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里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无限空间之王。”

这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奇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哈姆雷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 2006年6月19日,霍金来到了中国人民大会堂,并作了《宇宙的起源》的演讲。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肉体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果壳”的限制与束缚。但是,人类毕意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他们会在“果壳”中开拓出“无限空间”。

请以“果壳中的无限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王大宇

校门向左两百步有一家小书店,店主人是个女孩。女孩常坐在柜台边看一本绿色封面的书,书名叫《走出地平线》。

我感觉这个小书店似乎纯属一个偶然,在这个闹市区中,它静静地躲在这里,没有招牌,没有宣传,不吵闹,不喧嚣,似乎只在等着有缘人的光顾。

我抬脚进门,矮矮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细细地看一下书名,我不禁一惊:《柳如是别传》、《影梅庵忆梦》……都是些高雅却没有市场的书!我挑了一本书到店主面前付账。在她找钱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你开的这个店平时有人来吗?”女孩淡淡地笑了笑:“多谢关心,这里平时也没什么人,只是我喜欢这些书,喜欢开这样的一个店。让那些和我一样喜欢这些书的朋友,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一个诗意的栖息地,不是很好吗?”我看着她清澈的眼睛,点了点头。转身走时,沁心翼翼地把门带上,生怕一点什么声响破坏了这静谧的氛围。

第二次到这个书店来,我纯粹是为了排遣糟糕的情绪。女孩看出了我的不快,轻声地问:“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我点点头:“月考又考砸了。“女孩若有所思。”“你要买的书暂时没有,明天才能到货。”女孩抱歉道,“嗯,你就住在附近吧?留下地址,明天我给你送去。”

第二天是个雨天,我本以为她不会来了。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无法相信——女孩居然是坐着轮椅来的。她从怀里拿出两本用塑料袋包着的书对我说:“一本是你要的,一本是我送给你的。”我怔怔地收下书,又看着女孩渐渐远去。

那是一本希尔顿的《走出地平线》。她在书中夹着的信笺上写道:“我有残疾,在别人眼里很不幸。的确残疾就像果壳一样困住了我,让我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但我喜欢书,父母就帮我开了这个书店。这样,我在斗室之中就能触摸到整个世界,并且还能帮助别人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我很快乐,因为这个果壳没有束缚住我。我也应当这样,不要把自己困在失利的阴影里,而应该勇敢地抬起头,走出地平线,去开启上帝为你留着的另一扇窗。”

我合上那绿色的封面,眼角不觉有些湿润。推开窗户,外面早已是雨过天晴,只见地上的一只蝴蝶正破茧而出,向天空翩翩飞去……

[评析]本文可谓“果壳中的无限空间”的四重奏:女孩身患残疾,却在书中触摸整个世界;书店虽小,却为志同书友提供了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我为月考失利的阴影所困,女孩却引领我开启命运中的另一扇窗;茧虽小,蛹却破茧成蝶飞向蓝天。四重奏之所以奏得如此和谐协调,如此疏密有致,皆因一颗“心”——女孩的拥抱世界之心。正因为有了这颗心,才有了书,有了店,有了飞。一线患珠的结构,让文章缓缓地却又是执着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摇荡起诗化人生的圈圈连漪。

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朱广洋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曾无数次仰望天空中的飞鸟,为自己没有翅膀,只能受困于大地而苦恼不已。几千年后,人类还是没长出翅膀,可他们的足迹几乎几踏遍了这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并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今天,他们又在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创造着无限可能。

还记得那个失聪的作曲家吗?当贝多芬在本就烦恼的生活中不断上演音乐巨作时,上帝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夺走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听觉,这无疑是将充满活力的斗士关进了最阴暗的笼子。可战斗仍在继续,他不愿放弃或者说不能抑制那股在心中燃烧的音乐热情。他在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但自己却永远也听不到了。难怪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发出“我将在天堂听到一切”的感慨。一个作曲家身陷无声世界,一曲曲绝世之作却从中响起,激荡……

还记得那个叫布鲁诺的青年吗?因为反对地心说而被烧死在十字架上。那条生命,那团火虽早已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但你为何还在心底一声呼唤着这个响亮的名字?只因那青年在其有限的生命中作出了超越世俗和时代的追求。在一个科学屈从zōng jiāo 的传统中,布鲁诺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中世纪的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世人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还记得那位被祖国抛弃的思想家吗?马克思在晚年竟被赶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祖国,被驱逐得不得在几个国家流浪。对此,谁都要发出“天下虽大,安能容我”的悲叹吧!而他却在这无容身之处的“果壳”中,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一生。他起草了《__宣言》,参与组建了第一共产国际。当然,还有那部毕其平生之力的《资本论》,这是一个思想家一生思想的积淀,是工人阶级的“shèng jīng ”,而它正是这个思想家在颠沛流离中完成的。

也许有一天声音会离你而去,但音乐将永存后世。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化为灰烬,但月亮将永度众生。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濒临绝境,但思想将超越时空。

果壳虽小,但心灵的空间无限,有人已用它放飞了音乐、学说和思想。而你,将会放飞起什么呢?

[评析]本文的亮点凝结于论证结构的巧妙构架。文章开篇以“翅膀”为喻,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峰上巡天鸟瞰人类冲破缚放飞思想的漫漫征程,从而引出主体部分的三层论述,而结尾又以三个排比段和一个抒情段落情理交融地绾系全文,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而主体部会的三层论述,以艺术、科学、革命为视角,以生理残疾、世俗樊笼、政治__为切口,条分缕析地论述了贝多芬、布鲁诺、马克思冲破各自“果壳”,放飞自身的心灵、思想的艰难历程。总体上的“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的多角度、纵深式开掘,使文章开合自如,不蔓不枝,严谨中又蕴含变化,理趣中又不乏情趣。


解析:

文题中的“果壳”是指限制与束缚生存、生活或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空间。它可以是有形的,如肉体的残缺、处境的闭塞、条件的滞后等;也可是无形的,如陈腐的观念、落后的体制、压抑的世风等。为此,“是壳中的无限空间”揭示的则是“如何从侠小的空间走向无限空间”的人生命题;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冲破限制的思想,有挣脱脱束缚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睿智,有追求无限的胆识。在记叙类文章中,这一点是辅染的重点,也是情节峰回路转的关节点;在议论类文章中,这一点是论证的重点,也是展开逐层剖析的开掘点。本文的写作可展示的亮点很多,如诗化人生的美感——蛹破茧成蝶后在花丛林间翩翩起舞;如烛照古今的厚重——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冲破旧的束缚,开启新的未来的历史……只要你有一份灵性,800余字的“果壳”,同样可以“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才华。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景”与“情”的关系。(4分)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2)(示例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已老。联想自然,真切感人。

(示例二)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情景相间,层次分明。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思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景象唤起迟暮之“惊”。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1)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五代]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②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__,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yi):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4分)

(2)词的下片颇具艺术感染力,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__之痛(意思相近即可),作者是通过景物的衬托、气氛的烘染,曲折地表达出来的。

  (2)要点:①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感染力。②拟人化。移情于物,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


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19-22题

北平年景

●梁实秋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__。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__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19.本文回忆童年时在北平过年的风俗,描写这些风俗的线索是什么?回忆了哪些风俗?(3分)

20.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味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4分)

  21.本文以“民国元年”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2.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19.线索:时间。年前的准备——过年时的情景——年后的习俗。

  回忆的风俗:(1)祭灶后采购年货、置备新衣;(2)祭祖先、烧年菜;  

(3)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4)新正的室内布置——对联、年画;(5)城里各处的热闹所在。

  20.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如阐释社会进步,“年味儿”变化是社会进步、文化进化的必然,可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保护“年味儿”的重要性,可亦论述对“春节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

  21.结尾一节,既与开头呼应,又将题意深化,借以表达作者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当年在北平一手导演的兵变、洗劫平民百姓的深恶痛绝的感情。

  22.散文语言,亦极富个性。总体上运用简洁纯净的白话语言,却又时时杂以文言词语和民间俚语,具有典丽雅洁、庄谐并举的艺术效果。如祭祖先的属于形式、年菜年饭的让人倒胃、年画对联的心理作用等,褒贬之间,诙谐风趣,时见作者寓庄于谐的思考与哲人智慧的闪光。


解析:

19.无

20. 无

21. 无

22. 无

阅读下列文字,解答问题。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解析:

从这段文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爱;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据此,可以归纳出本题的答案。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不凭借文中的词语,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梁实秋,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包身工》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B. 宋代散文名家辈出,“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均在此之列。

C.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称,其手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3年,他领导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他在这次集会中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A


解析: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创作的小说,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有“长诗之圣’’之誉。它和唐代韦庄的乐府诗,《秦妇吟》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是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是个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采薇》就选自“国风”。

A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从2006年起,我们与街道居委会密切配合,狠抓了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B.公司董事会把他吸收到领导班子里来,让他担任副总经理职务,是经过仔细、严格的考验和研究的。

C.7月底建成的国外动物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动态监视国外动物疫情,科学评估进口动物和动物产品传入疫病的风险。

D.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表明:鲁迅先生越到晚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思想就越来越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