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咽(yàn) 咽气 咽喉 呜咽 狼吞虎咽 B:奔(bēn) 奔波 奔逐 疲于奔命 投奔 C:宙(zhòu) 诅咒 压轴戏 暴风骤雨 王室之胄 D:颤(chàn) 颤栗 忏悔 胁肩谄笑 馋涎欲滴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试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3)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4)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5)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死寂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6)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7)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__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8)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的把玩到的一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zōng jiāo 神秘的气息。fó jiāo 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9)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10)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11)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12)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13)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茹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2)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

在第8段中找出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并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主要的三条。

【小题1】(1)题目中的“碎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名作者要透视楼兰遗迹及曾经的文明。(2分)(2)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分)(3)富有寓意,暗含了作者对楼兰文明遭到破坏的思考和感悟(2分)

【小题2】(1)从时空上楼兰文明已经远去。(1分)在精神上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分)

(2)楼兰残纸散乱破碎,神秘莫测。(1分)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等精神财富(1分)

【小题3】例如:(1)对比。通过楼兰残文的墨迹与魏晋名流风格对比,楼兰人书写的笔画与专门训练过的对比,楼兰人书写的字迹与江南名士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对比,更加鲜明丰富地表现出楼兰人书法文化特色,也间接地体现了楼兰人坦率、单纯,成长之中有着“天然动人”之美。

(2)比喻。如“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楼兰字迹的自然不做作,展现楼兰人率真单纯的个性。

(3)联想想象。文章借书法字迹联想到马背上挥刀、zōng jiāo 气息及楼兰人修改等。更加丰富立体地展现楼兰文明。

【小题4】参考:(1)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2)技巧的完美不足以弥补心灵的缺陷。只有心灵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3)朴素延期是一种美,它具有长存的生命力。(4)好的东西,即使已经残破不全,但仍具有永存的生命。(5)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6)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解析:

【小题1】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如合理可给分。

【小题3】每种手法3分;手法1分,举例1分,分析效果1分。

【小题4】每一条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新学期开始,课本改头换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__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绝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如果中国足球真想改变形象,真想洗心革面,就必须直面“假球”“黑哨”等问题。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够汲取西方艺术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 “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②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⑤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手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⑥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⑦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粲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rú lái 常住无有变异。”fó jiāo 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

⑧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⑨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3.阐述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正确理解。

14.根据第⑤⑥⑦段,分条概括儒家、道家、佛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13.中华文明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已经落后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要跟上世界的脚步。(2分)

14.儒家: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道家:尊重自然规律,崇尚自然,效法天地。  佛家:善待万物,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的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厌人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厌人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红艳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老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么?”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的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开始算起我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么,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十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的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一百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3、作者在开头三段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

14、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为什么从来没有摘过一朵玫瑰花送人呢?请概述原因。

15、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

16、请从修辞与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13、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  (1分);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2分)

14、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2分)

在他没有弄清“长到何时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的时候,他不会去采摘玫瑰花(2分)

15、(1)由物及人(以物喻理),揭示小说哲理(1分)   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看上他的全部,因而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2分)

16、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一样,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2分)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和力度(2分)


解析:

(本小题满分12分) 某市去年11份曾发生流感,据统计,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此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日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总共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第12天  570人


解析:

设第n天新患者人数最多,则从n+1天起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于是,前n天流感病毒感染者总人数,构成一个首项为20,公差为50的等差数列的n项和,[4188df70659fb9d2.gif],而后30-n天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总人数,构成一个首项为[1723fa909145298e.gif],公差为30,项数为30-n的等差数列的和,[27208f33e72122c1.gif]依题设构建方程有,[95615b434942b314.gif]化简,[4b2e649822a921ad.gif]或[1e446998ce0a8d38.gif](舍),第12天的新的患者人数为 20+(12-1)·50=570人.故11月12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患者人数最多,新患者人数为570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辛弃疾,号(别号) ,南宋词人,与 齐名,号称“苏辛”,为豪放词浱的代表人物。(2分)

(2)“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2分)

(3)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4分)

[(1)稼轩(或稼轩居士),苏轼.(2分)

(2)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2分)

(3)“醉”非酒醉,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

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2分)]

七、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斯蒂芬·霍金在他的著作《果壳中的宇宙》里曾引用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无限空间之王。”

这个被禁锢在轮椅上的科学奇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哈姆雷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 2006年6月19日,霍金来到了中国人民大会堂,并作了《宇宙的起源》的演讲。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肉体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果壳”的限制与束缚。但是,人类毕意是有灵性、有思想的,他们会在“果壳”中开拓出“无限空间”。

请以“果壳中的无限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王大宇

校门向左两百步有一家小书店,店主人是个女孩。女孩常坐在柜台边看一本绿色封面的书,书名叫《走出地平线》。

我感觉这个小书店似乎纯属一个偶然,在这个闹市区中,它静静地躲在这里,没有招牌,没有宣传,不吵闹,不喧嚣,似乎只在等着有缘人的光顾。

我抬脚进门,矮矮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细细地看一下书名,我不禁一惊:《柳如是别传》、《影梅庵忆梦》……都是些高雅却没有市场的书!我挑了一本书到店主面前付账。在她找钱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你开的这个店平时有人来吗?”女孩淡淡地笑了笑:“多谢关心,这里平时也没什么人,只是我喜欢这些书,喜欢开这样的一个店。让那些和我一样喜欢这些书的朋友,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有一个诗意的栖息地,不是很好吗?”我看着她清澈的眼睛,点了点头。转身走时,沁心翼翼地把门带上,生怕一点什么声响破坏了这静谧的氛围。

第二次到这个书店来,我纯粹是为了排遣糟糕的情绪。女孩看出了我的不快,轻声地问:“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我点点头:“月考又考砸了。“女孩若有所思。”“你要买的书暂时没有,明天才能到货。”女孩抱歉道,“嗯,你就住在附近吧?留下地址,明天我给你送去。”

第二天是个雨天,我本以为她不会来了。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无法相信——女孩居然是坐着轮椅来的。她从怀里拿出两本用塑料袋包着的书对我说:“一本是你要的,一本是我送给你的。”我怔怔地收下书,又看着女孩渐渐远去。

那是一本希尔顿的《走出地平线》。她在书中夹着的信笺上写道:“我有残疾,在别人眼里很不幸。的确残疾就像果壳一样困住了我,让我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但我喜欢书,父母就帮我开了这个书店。这样,我在斗室之中就能触摸到整个世界,并且还能帮助别人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我很快乐,因为这个果壳没有束缚住我。我也应当这样,不要把自己困在失利的阴影里,而应该勇敢地抬起头,走出地平线,去开启上帝为你留着的另一扇窗。”

我合上那绿色的封面,眼角不觉有些湿润。推开窗户,外面早已是雨过天晴,只见地上的一只蝴蝶正破茧而出,向天空翩翩飞去……

[评析]本文可谓“果壳中的无限空间”的四重奏:女孩身患残疾,却在书中触摸整个世界;书店虽小,却为志同书友提供了一个诗意的栖息地;我为月考失利的阴影所困,女孩却引领我开启命运中的另一扇窗;茧虽小,蛹却破茧成蝶飞向蓝天。四重奏之所以奏得如此和谐协调,如此疏密有致,皆因一颗“心”——女孩的拥抱世界之心。正因为有了这颗心,才有了书,有了店,有了飞。一线患珠的结构,让文章缓缓地却又是执着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摇荡起诗化人生的圈圈连漪。

果壳中的无限空间

朱广洋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曾无数次仰望天空中的飞鸟,为自己没有翅膀,只能受困于大地而苦恼不已。几千年后,人类还是没长出翅膀,可他们的足迹几乎几踏遍了这块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并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明。今天,他们又在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创造着无限可能。

还记得那个失聪的作曲家吗?当贝多芬在本就烦恼的生活中不断上演音乐巨作时,上帝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夺走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听觉,这无疑是将充满活力的斗士关进了最阴暗的笼子。可战斗仍在继续,他不愿放弃或者说不能抑制那股在心中燃烧的音乐热情。他在继续自己的音乐创作,但自己却永远也听不到了。难怪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发出“我将在天堂听到一切”的感慨。一个作曲家身陷无声世界,一曲曲绝世之作却从中响起,激荡……

还记得那个叫布鲁诺的青年吗?因为反对地心说而被烧死在十字架上。那条生命,那团火虽早已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但你为何还在心底一声呼唤着这个响亮的名字?只因那青年在其有限的生命中作出了超越世俗和时代的追求。在一个科学屈从zōng jiāo 的传统中,布鲁诺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中世纪的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世人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还记得那位被祖国抛弃的思想家吗?马克思在晚年竟被赶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祖国,被驱逐得不得在几个国家流浪。对此,谁都要发出“天下虽大,安能容我”的悲叹吧!而他却在这无容身之处的“果壳”中,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一生。他起草了《__宣言》,参与组建了第一共产国际。当然,还有那部毕其平生之力的《资本论》,这是一个思想家一生思想的积淀,是工人阶级的“shèng jīng ”,而它正是这个思想家在颠沛流离中完成的。

也许有一天声音会离你而去,但音乐将永存后世。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化为灰烬,但月亮将永度众生。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濒临绝境,但思想将超越时空。

果壳虽小,但心灵的空间无限,有人已用它放飞了音乐、学说和思想。而你,将会放飞起什么呢?

[评析]本文的亮点凝结于论证结构的巧妙构架。文章开篇以“翅膀”为喻,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峰上巡天鸟瞰人类冲破缚放飞思想的漫漫征程,从而引出主体部分的三层论述,而结尾又以三个排比段和一个抒情段落情理交融地绾系全文,并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而主体部会的三层论述,以艺术、科学、革命为视角,以生理残疾、世俗樊笼、政治__为切口,条分缕析地论述了贝多芬、布鲁诺、马克思冲破各自“果壳”,放飞自身的心灵、思想的艰难历程。总体上的“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的多角度、纵深式开掘,使文章开合自如,不蔓不枝,严谨中又蕴含变化,理趣中又不乏情趣。


解析:

文题中的“果壳”是指限制与束缚生存、生活或发展的物质或精神空间。它可以是有形的,如肉体的残缺、处境的闭塞、条件的滞后等;也可是无形的,如陈腐的观念、落后的体制、压抑的世风等。为此,“是壳中的无限空间”揭示的则是“如何从侠小的空间走向无限空间”的人生命题;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冲破限制的思想,有挣脱脱束缚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睿智,有追求无限的胆识。在记叙类文章中,这一点是辅染的重点,也是情节峰回路转的关节点;在议论类文章中,这一点是论证的重点,也是展开逐层剖析的开掘点。本文的写作可展示的亮点很多,如诗化人生的美感——蛹破茧成蝶后在花丛林间翩翩起舞;如烛照古今的厚重——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冲破旧的束缚,开启新的未来的历史……只要你有一份灵性,800余字的“果壳”,同样可以“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放飞你夺目的才情、才思、才华。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借景抒情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景”与“情”的关系。(4分)

(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

(2)(示例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已老。联想自然,真切感人。

(示例二)一、三句写景,二、四句写情,情景相间,层次分明。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思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景象唤起迟暮之“惊”。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