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杨澜:多亏老爸不帮忙
王 磊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起初在求职路上非常不顺,一次次的劳碌奔波,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碰壁,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杨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压在心里的委屈就猛地涌了上来。一向要强的她从来没有向父母要求过什么,可这次她却暗暗地埋怨起了父母。身边很多熟人都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工作,可自己却要独自一人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杨澜越想越不是滋味。
吃晚饭时,犹豫了很久的杨澜还是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你有那么多朋友,能不能帮我托托关系找份工作?”可是,让杨澜没想到的是,一向把自己视作掌上明珠的父亲却一口拒绝了她。看到父亲这么干脆的拒绝,再想起这些日子奔波的委屈,杨澜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然而父亲却没有安慰她,反而很严肃地问她:“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是不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是不是已经成年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把杨澜问住了,沉默半晌,她才轻轻点了点头。“孩子,我和你母亲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父亲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望着父亲的背影,杨澜的心几乎要碎了。那天晚上,杨澜彻夜未眠,她无法理解父亲的决定,但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杨澜越想越委屈,躲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哭完后,杨澜坚定地告诉自己:从今以后,再没有人给自己任何帮助了,要想生存,就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
因为没有了任何依靠,杨澜每天都全力以赴地为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渐渐地,她从多次的碰壁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智慧,她本人也迅速成熟起来。终于,杨澜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半年后,她又幸运地加盟央视《正大综艺》,开始了人生的腾飞。
这段曲折的经历,让杨澜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你生活,要想成功,就不要奢望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打拼!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杨澜在工作中非常卖力,很快就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__,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
如今,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的杨澜,在谈起这段往事时,曾微笑着说道:“如果当年父亲帮我找了工作,那么现在的我很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个小职员而已。多亏了爸爸没帮我,我才能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闯了过来,从而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有所依靠的时候,即使日子过得不尽如人意,可只要能勉强过得下去,那么也就得过且过了;而你一旦失去了依靠,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了。这个过程虽然苦涩艰辛,却能让你拥有全新的眼界和智慧。不要以为躲在可以依靠的港湾里就是幸福,要知道这样的幸福只会让你慢慢丧失斗志,所以,要想活出自己的精彩,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世界上什么都不能依靠一辈子,除了你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
(选自《中学时代》2009年第11期)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杨澜的心被一些用人单位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深深地刺伤,因此导致刚开始时在求职路上多次碰壁。
B.从求职遇挫后对父母的“暗暗埋怨”、要求帮助遭拒后的“鼻子一酸”中可以看出,杨澜当初并不理解父母在找工作上的“不帮忙”。
C.文章通过神态、语言等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介绍,表现了“父亲”期望已经大学毕业的杨澜能自己承担起成年人责任的坚定决心。
D.在事业上已功成名就时,当杨澜回忆起过去曲折的求职经历,她用“微笑”表达了对父亲当初在找工作上“不帮忙”的理解和感激。
E.文章通过从刚毕业时的求职无门到最终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的境遇变化,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不气馁、能自立、敢打拼的杨澜形象。
“从《正大综艺》金牌主持到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__,杨澜始终充满自信地一路走来”,请简要概括杨澜能够“始终充满自信”的原因。
答:
有人说,如果杨澜在大学刚毕业时就得到她父亲的帮助,也许她就能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爸爸不帮忙”的看法。
答:
【小题1】AC
【小题2】杨澜能够始终充满自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多次求职遇挫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智慧,并迅速地成熟起来,二是通过自身全力以赴地努力,她已经成为行业领域中的成功者。
【小题3】示例一:不同意。因为如果“父亲”在杨澜提出要求后就给予帮助,有可能会让她产生依赖感,无法激起她打拼的热情,从此就得过且过地过下去;“父亲”的拒绝帮忙,反倒迫使她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让她在奋斗过程中拥有了全新的眼界和智慧,磨砺出不屈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为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同意。因为从杨澜“从来没向父母要求过什么”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有依赖性的人,她在求职遇挫后向“父亲”提出帮忙要求,实是出于无奈,只要条件许可,她肯定还会选择自立自强;况且,“父亲…‘有那么多朋友”,有了自身的勇气和斗志,如果再能获得这些“朋友”的帮助,奋斗的过程就可称得上是如虎添翼,成功自然就会来得更快、更大。
【小题1】人错在“她的心被刺伤”与“求职碰壁”间并没有存在因果关系;C.错在“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属于侧面描写。)(答C得3分,答A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
【小题2】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小题3】开放性题目,“同意…‘不同意”均可。答对一点得3分,共6分,未明确表明态度的,加扣1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木车的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这一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1】A C
【小题2】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2分)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2分)
【小题3】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3分)启示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量。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
C.常让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绾称病不行 B. ①文帝且崩时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 ①上赐之剑 D. ①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②执其手而与之谋 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组是( )
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 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没斥责过卫绾,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又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又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D
【小题1】“让”解释为“推让”。
【小题2】“左右”文中指“左右近臣”;“不行”文中意为“不去”;“任职”意为“负起责任”。
【小题3】A“而”转折连词;B“且”解释为“将”,副词;C“之”为第三人称代词;D①“以”为“因为”、②“以”为“用”,介词。
【小题4】③写卫绾有战功;⑤写卫绾因功而升迁;⑥写卫绾被免官的原因。
【小题5】“滥杀无辜”错。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无
某论坛就“网络能否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开展了一场辩论,正方认为“网络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方认为“网络疏远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请你分别为正反方各写一段话,证明他们各自的观点。
正方:
反方:
参考示例:正方:网络方便快捷,使天南海北、熟悉不熟悉的人随时都能交流,
让硕大的地球成了“地球村”。反方:网络让人们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过分依赖网络还会让人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淡化了与现实中的人的感情。(6分,各3分,能证明各自的观点即可)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谈
连博
“国学”一词,从清末吵到如今,诸家定义不一。以《四库全书》所分,国学有经、史、子、集四部;按章太炎所分,则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不过国学相对于新学,应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当指中学。大体言之,也就是老外说的“汉学”。
那么是否有分属各国的特殊学问呢?舒芜先生在《“国学”质疑》中说:“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其实土耳其“国学”还是有的,所谓“突厥学”是也。与之类似的,至少还有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等等,在欧美大学历史系,特别是东方历史系,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专门课程。
可以看出,这都是一些东方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与传承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非出一系。其固有的文字文化无以名之,只好强以国名冠之。那么,能否把它们全部取消,像舒先生希望的,归并到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等中去?恐怕很难。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说,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种假设的范式基础上。特别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立论基础往往与对世界根本属性的看法有关。举个例子,假如现在要把中医学归并到西医学去,除一些中草药可以用化学方法鉴定分离出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外,像手太阳心经、足少阴肾经等十二经络在解剖学上能找到依据?阴阳五行,表里寒热又如何用病理学来解释?再如中国历史研究可以借鉴现代科学方法,但习用的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年号学、史讳学要完全归并到西方史学中去,就很难找到合适位置。
身为中国人,我想多了解自己本国的传统学术还是有必要的。在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断层的今天,国学本应支持。但像时下某些人那样,把国学局限成儒学,甚至歪曲成理学;又或者大肆炒作,接连搞出“发现老子”、“论语新解”等“重大突破”的闹剧,那就只能称之为“伪学”,只能反对。传统文化虽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但岂能要求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倒退,改向封建士大夫们看齐?何况春秋战国时有儒家还有诸子,汉朝就有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迷信教条的王充,宋朝除了程朱理学还有陈亮主张实用的“事功之学”,清朝还有反对礼教的俞正燮、戴震等人,更不要说除了典籍文章之外,中华民族创造的其他杰出成就了。
鲁迅先生早就感慨过真假学人的差别:“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可见,国学还是值得批判发扬的,但绝不是光靠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就完事。而倒退,就更不会有什么出路了。
(选自2006年8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国学”一词历来叫法纷纭,有人称之为经、史、子、集,也有人称之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
B.从清末到现今,“国学”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国学应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学说。
C.国学研究如果只局限于儒学,不研究包括王充、戴震等人的学说和程朱理学,那无异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齐。
D.作者认为,中国人研究国学,很有必要,但时下国学研究却出现了不少误区,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关注。
综观全文,作者主要是针对两大问题来谈“国学”的。请概括出这两大问题的具体内容。
请写出本文作者关于“国学”的观点及其依据。
【小题1】D
【小题2】①取消国学将其归并到文学、哲学、史学、法学中去。②把国学局限于儒学,甚至歪曲成理学,或大肆炒作,搞“伪国学”。
【小题3】①观点:国学不应该取消。依据:东方文明古国都有“国学”。
②国学不能归并到文学、哲学、史学、法学中去。 依据:中国国学的立论基础与西方不同。
③观点:“国学”不应局限于儒学,而应批判发扬。依据:把“国学”局限于儒学,无疑是价值观的倒退;多了解本国的传统学术有必要。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A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7—8小题(共8分)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香”表现在何处?
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题1】(3分)“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氛围,这怎么不使李白留恋呢?
【小题2】(5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问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的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凸显出诗人的留恋之情。
【小题1】3分
【小题2】手法2分,效果作用3分。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 成理。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见风使舵) B:2010年5月4日,____来到北京大学调研。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 学们谈笑风生,并共进午餐。(谈笑自若)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 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了34亿多马克的赔偿。(罄竹难书) 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 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一蹴而就)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电影《海角七号》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
《海角七号》演绎的两场爱情,在影片中交相出现,平行发展,让观众不由自主地随着导演的指引一路走下去,尽管故事情节并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产生的共鸣却颇为强烈,让人持久回味。影片中的音乐更是震撼心灵,无论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无乐不作》,还是《国境之南》、《野玫瑰》等,共14首乐曲,曲曲精,与剧情完美契合,深刻地表现出了阿嘉、水洼、劳马等小人物的音乐梦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写实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和追问为《海角七号》增添了厚重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们的影视剧制作者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固守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1) ▲ 。(不超过15个字)⑵ ▲ 。(不超过15个字)
⑶ ▲ 。(不超过15个字)
(1)故事引发人的共鸣、回味;(2)音乐震撼人的心灵;(3)本土文化特色浓厚。
属“筛选信息” 题型。解题步骤:1.读题,明确写的主要内容。2.分层
次,明确主要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题中要求“不超过15个字”,答对
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