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一夜芳邻
说来也是一桩人生幸事,我竟然有机会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与蜚声世界文坛的勃朗特三姊妹做了短暂的邻居。
来到哈沃斯已是暮色微茫了。我投宿的小客栈与教堂隔着一条小道,特辟的西窗斜对着三姊妹的故居(现为勃朗特纪念馆),抬起头来便能望见对面的灯光。实在难以想象,这样几间看不出什么特色的普通石屋,从中竟升起了卓绝千古的文学之星,竟孕育出那些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凡是读过《简·爱》、《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的人,有谁不为三姊妹天马行空般的瑰奇诡异的想象力,为她们书中捍卫独立人格、表达强烈爱憎的蕴涵,美得苍凉、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笔而倾倒呢?
与她们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诗人马修·阿诺德写过一首题为《哈沃斯墓园》的诗,在深情悼惜勃朗特三姊妹超人的智慧、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之余,称许她们为拜伦之后无与伦比的天才。作为一个文学群落,“三姊妹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仅见的。难怪有人说,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直到今天,西方还有人称她们为“文学的斯芬克斯”,一个难解的谜团。
天阴得更沉了,漫空飘洒起蒙蒙的雨雾,茫茫视域里一片潮天湿地。我简单地用过早餐,便急匆匆地一头钻进了向往已久的勃朗特纪念馆。这里资料比较丰富,实物也不少,几个展览柜中都珍藏着手迹、书稿,衣橱里存放着夏洛蒂穿戴过的衣服、鞋帽,厅堂里摆着艾米莉弥留之际躺过的沙发,还有安妮最珍爱的摇椅,各个居室的布置也都保持原貌。
从画像上看到,夏洛蒂一头短发,一双大而奇特的眼睛止水般的宁静,身材瘦小,举止稳重;艾米莉个头略高,一副神经质,不胜羞怯似的,显得落落寡合;她们的妹妹安妮长着一双略带紫罗兰色的眼睛,面孔富于表情,神态有些矜持。三姊妹的体质十分孱弱,患着同样的结核病。死神一直在这家庭里猖獗肆虐,七年间三姊妹先后弃世,分别得年三十九岁、三十岁和二十九岁。小妹妹死在几十英里外的一个市镇。骸骨没有运回:两个姐姐病逝之后,即被乡亲们安葬在本村的教堂里。
勃郎特一家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一向清贫寒素,三姊妹童年是在寂寞凄苦中度过的,但精神世界并不空虚。父亲是一位牧师,性格有些暴戾,却酷爱文学,出版过诗集,早岁周游各地,带回来许多文学名著。母亲也是天资颖慧的,只是年纪很轻就去世了。三姊妹上过几年学校,由于秉性孤僻,与其他女孩子很少交往,更多时间是在家里自学,由父亲给她们讲课,或者跟随阅历丰富的女仆在荒原上闲步,听讲一些带有原始意味、充满离奇色彩的遗闻佚事……她们从老女仆那里了解到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活方式和百式百样的人生厄运、家庭悲剧。
天气转晴,和煦的秋阳钻出了云层,枫香树筛下来片片光影,教堂的七彩玻璃上映射着耀眼的光芒。“叮叮当当”,一阵钟声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时间过得真快呀!还有几十分钟就要登上返程的班车,告别芳邻,同三姊妹说声“再见”了。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我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回过头去,又凝神瞩望了好一会儿,想让这座不寻常的建筑牢牢嵌入我的记忆之窗。
文章开头说的“一桩人生幸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件事是一桩人
生幸事?
答:
根据第四及第五段的内容,简要分析概括勃朗特三姊妹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
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三才女”的父亲、母亲和老女仆的有关
事迹?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凡是读过《简·爱》……而倾倒呢?”一句,运用反问的句式,有力地说明了广大读者都非常喜爱夏洛蒂的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
“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赞扬了三姊妹的天才是超人的、无与伦比的,又准确地表明了“三姊妹现象”是非凡的、空前绝后的。
第四、第七段两段的景物描写,由“阴雨”到“转晴”,前后呼应,不仅映衬了作者的不同心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五段中,叙写了三姊妹一个共同的特点:体弱多病,寿命短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就其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来说,也就大大逊色了。
最后一段,作者“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其目的是为了留下永不忘却的纪念,抒发由衷的仰慕之情。
【小题1】①是指与勃朗特三姊妹做了短暂的邻居,有机会参观勃朗特纪念馆一事;
②因为勃朗特三姊妹是千古文学之星,蜚声世界,自己向往已久,现在竟成了芳邻,永 生难忘,所以值得庆幸。
【小题2】①夏洛蒂:聪慧、宁静、稳重;
②艾米莉:敏感、羞怯、寡合;
③安妮:活泼、多情、 矜持。
【小题3】①因为“三才女”的成功,与她们的家庭影响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作者为了突出“三才女”成功的原因,所以要详写这三人的有关事迹。
【小题4】CE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4】A前后不对应,“夏洛蒂”应改为“三姊妹”,因为《简·爱》是“夏洛蒂”的代表作、《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代表作、《阿格尼丝·格雷》是安妮的代表作,不能张冠李戴;B言过其实,绝对化,其实她们在拜伦之后是无与伦比的,是“近代”的一则神话,并非是空前绝后的;D故意反说,三姊妹虽然短寿,但成就很大,其生命价值和生命质 量与许多高寿的文学家相比,毫不逊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默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莲日:“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别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每田措,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日:“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日:“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由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日:“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日:“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日:“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日:“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套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客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日:“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
(《三国志·昊书·张昭传》,有删节)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比肩之旧 旧:旧交
B.而桓公为霸者宗 宗:宗族
C.非所以优之也 优:优待
D.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妄:胡乱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使人以水洒群臣
A. B.
蟹六跪而二螯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惟醉坠台中,乃当止耳 公何为怒乎
C. D.
质于齐,齐兵乃出 君为我呼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昭自幼好学,才华出众,声名远扬,虽然被推荐为孝廉,却拒不接受。
B.张昭深受孙策器重,孙策把军政大事都交给他处理,临死还把孙权托付给他。
C.张昭在孙权打猎遇险时严肃地劝诫他,但孙权却置之不理,反而建造射虎车继续狩猎。
D.张昭忠心耿耿,敢于直言相劝,孙权因此对张昭有敬畏之意,不敢尽情享受娱乐之快。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宗”的意思是“尊奉”。
【小题2】均为副词,才。A 连词,表承接,并且/连词,表并列,和;B 介词,用/连词,表修饰;D 介词,因为/介词,替。
【小题3】“置之不理”“反而”错,孙权对张昭的劝解表示了惭愧之意,因而才造射虎车继续狩猎。
下列各组词语,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辟邪/开辟新路 解数/押解 症结/症状 B:作坊/作客他乡 囤积/粮囤 粘性/粘贴 C:着凉/十分着急 字帖/碑帖 角逐/角色 D:载体/载歌载舞 中肯/中伤 狼藉/慰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共20分﹚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里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可是两年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来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我知道种田难,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里种出的米。”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送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来越难种了。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了,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意,十斤八斤也行,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太吝啬了。”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种田苦,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地。”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捺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租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地。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可我们还没说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的学费都交不起。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地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我不放心,追到老家。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意让她受苦,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这篇小说围绕母亲的“一亩三分田”展开了怎样的情节?请分条概述
这篇小说刻画的母亲和张六叔的形象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文中材料,简要分析他们的人性之美。
从全文看,结尾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构思拙中见巧,长达十余年的故事被不加剪裁地平铺直叙,使读者跟随故事的进程,自然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B. 弃农经商的刘二叔对自家田里“野草长得最高”无动于衷,与张六叔的坚韧勤劳和母亲的眷恋土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文中关于小洋楼的记叙,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但农村的面貌毕竟已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D. 母亲“双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这个细节主要突出了母亲年迈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的特点。
E.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丰富了作品的感情内涵,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小题1】(1)租给张六叔种 (2)送给刘二叔种 (3)不忍看荒,打算自己种 (4)雇别人种。
【小题2】(1)母亲为人宽容大方,心地善良,对张六叔很体谅,不计较田租的多少。(2)母亲对自己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是她的最大愿望。(3)张六叔忠厚老实,力所能及地履行诺言。
【小题3】(1)呼应题目,照应上文,使“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这条主线得以贯穿全篇。(2)表现“我”的思想感情,“我”孝顺母亲,对母亲非常理解,尽管请人种田,入不敷出,也坚持满足母亲的愿望。
(3)强化现实主义,表明种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感慨。(4)深化主题,表达对老一辈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感情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小题4】CE
【小题1】毎点1分。
【小题2】毎点2分。
【小题3】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神 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
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
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
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
小说第二段(郑能可以不用……都叫郑能“神线”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答:
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作探究。
答:
【小题1】由“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可知其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心强);由“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可知其能安守清苦的生活(知足常乐)、由“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可知其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小题2】引出下面“神线”下岗,空怀绝技而生活困顿的内容。为下面写郑能把“那条绳子”称作“神线”作铺垫。
【小题3】鄙夷,带着点施舍的味道;自怜自哀,内心充满悲苦。
【小题4】为命运的捉弄而悲哀;为自己身怀绝活却再无用武之处而悲哀;为未来生活担忧引发的悲哀。
【小题1】3分
【小题2】每点2分
【小题3】每点2分
【小题4】本题宜宽放给分,答案仅供参考)(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囚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D项所说内容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小题2】A项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小题3】B项“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形式写成没有点出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9年12月14日凌晨,丁俊晖与希金斯的决赛是一场完美的拉锯战,小丁不仅技术上攻防俱佳,更重要的是心态上沉着稳健,这个冠军含金量明显要高于4年前。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佝偻(gōu) 洗尽尘滓(zǐ) 杀一儆百(jǐng) 强人所难(qiǎng) B:踟蹰(chí) 牛山濯濯(zhuó) 纵横捭阖(bǎi) 退避三舍(shě) C:拗(ǎo)开 浑身解数(xiè) 烜赫一时(xuǎn) 金蝉脱壳(ké) D:岑寂(cén) 舐犊情深(shì) 扺掌而谈(dǐ) 返璞归真(p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安身云浮
何立伟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打开云浮的画册翻看,一页页皆是美丽。我置身的云浮的宾馆,窗外刚刚落过阵雨,一眼望去,近处的青山绿树,远处的碧天白云,那才是与你真正的亲。树木葱茏而生机勃然,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释放出雨后负离子丰盈的青葱植物的馥香。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来云浮之前我并不知晓云浮。被邀请参加云浮笔会时,我想云浮在哪里呢?上网一查,原来云浮还是我极景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接触了禅宗文化,被禅宗的公案所呈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大智大慧所折服。也同时知晓了惠能那四句史上最有名的偈子以及六祖在中国zōng jiāo 史和文化史的无上地位,还有禅宗对唐以来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智慧同生活质量的悠远影响。原来源头在此地,我竟然不知!同行的作家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可见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不求闻达而隐于山野吗?
我们去看国恩寺,它在新兴八景之一的龙山胜地。周遭山势逶逦,云雾如带,鸟声啼啭。国恩寺原名报恩寺,因惠能在此悟道,得传法物,故于唐弘道元年建寺报恩。后唐中宗“敕赐国恩寺”,乃改其名。国恩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遗风,规模宏大,古拙庄严。六祖宝殿即为古寺后殿,左侧有报恩塔及六祖手植佛荔,右侧是六祖父母坟茔,殿后则有卓锡泉、浴身池及碑林等胜迹。立于庭除送目一望,四面群峰环伺,林木葱茏,青山沥沥,碧水汤汤,叫人忘了时间。惠能手植的佛荔树,愈千年而依旧茂然其盛,在惠能的纪念日里,树上竟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令我等叹为观止。站在树下,亦仿佛前朝即今朝,今朝亦前朝,一时不知今夕乃何夕。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六祖惠能,仍活在今天,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人丛?
国恩寺里还有fó zǔ 释伽牟尼的舍利子七颗。如此宝物在此地出土,岂不也是奇迹?那群山环抱下的云浮,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又还是一片广大的静美,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确是风光无限。禅宗文化诞生于斯,想必有它的道理,亦想必这土地人文自有它的慧根隐隐藏住。
这地方胜迹还有很多,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一一皆是美丽,又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我们分组下到各县乡,我在新兴组。所住宾馆,正在国恩寺下,旁边有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硫氢化物温泉”。夜来泡着温泉,山影树影是密,人影灯影是疏,唯觉得人世里有如此一方净土,好让我的骨头酥软,灵魂温暖。
我这一时就来想,任何朝代,任何为政者,也包括任何草民,治国也好,生活也好,终极的目的唯有四个字:安居乐业。这安居之“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这个地方,照我看来,真可以安身,亦真可以安心。现代生活嘈嘈杂杂,人的欲望不断被刺激也变得纷纷扰扰,于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渴望天人合一的自然家园,亦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云浮岂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么?
两天后我们同云浮市的王书记与黄市长座谈。两位为政者年轻、专业、思路清晰,想要将云浮打造成“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这正合我的心思。云浮这地方,与其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发展加工业、制造业,不如发展有文化亮点的旅游业、绿色生态的农业和养殖业,将自身的山水风情、zōng jiāo 文化以及历史人文同自然的资源加以提炼,形成周边城市人们来此放松身心的好所在,让人沉浸在山水田园里,也沉浸在禅文化同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里。
云浮这个地名我在当地一问,有多种解释,但不管解释有多少,总之这地名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美感同诗意。真的,这地名有一种少见的美。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文章开篇描写了云浮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
本文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答:
??????(2)“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答:
本文一再写到云浮的“安谧”“静美”,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情节和全文,简要概括。
答:
【小题1】描写了云浮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突出了雨后的绿色与安谧。为下文介绍国恩寺并抒发感受做铺垫。
【小题2】详写国恩寺,对其相关历史、得名、环境等今昔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叙述,而对其他“胜迹”,如“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等则一笔带过,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突出了重点。
【小题3】(1)雨后的空气中充满了负离子和植物的香气,又没有任何喧嚣,仙境般的环境可以使人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
(2)云浮自然环境的独特美丽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是可供修身养性。
【小题4】体现了对云浮近乎天人合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由衷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宜居的自然与精神家园的向往,也暗示了对当今某些纷乱世相的厌弃。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
(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凌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 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③嗛(xían):怀恨。 ④褫(ch??)剥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自负年德,易之 易:看不起
B. 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 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 数:责备
D. 今姑贷汝 贷:借给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博鸡者遨于市 B. 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 豪民气尽,以额叩地 D. 博鸡者因告众曰
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 袁州路长官施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至遭人陷害。
C. 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搏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