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程序框图的输出值( )

A:10 B:11 C:12 D:13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小题】

C

【小题】

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

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小题】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同温、同压下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 ( )

A:气体分子的直径       B:气体物质的量的多少   C: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D:气体分子的式量.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B:0.012kg12C 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 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下列同学饮食习惯科学的是

A:多吃肉,少吃蔬菜水果  B:合理摄入糖类、油脂等,注意膳食平衡 C:为防止变胖,炒菜时不放油  D:多饮用纯净水,少饮用矿泉水

对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为都是多糖,所以都具有甜味 B:因为具有相同的分子式(C6H10O5)n,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C:两者都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D:因为二者都是由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在分子间脱 水结合而成,所以二者分子里含有相同数目单糖单元(C6H10O5)n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把硝酸亚铁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因不符合复分解反应进行到底的条件,所以它们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B:分液实验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C:氢氧化钠固体应保存在带有橡胶塞的广口瓶里 D: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OH+CO2=HCO3 B:将少量Ca(HCO32溶液滴加到盐酸中CO32-+2H+=CO2↑+H2O C:将少量H2SO4溶液滴加到Ba(OH)2溶液中2H++SO42-+2OH+Ba2+=BaSO4↓+2H2O D:将铁粉加入到AgNO3溶液中Fe+Ag+=Ag+Fe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我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辰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羞涩,一去不返了么?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和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热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最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与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回去,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刻她的羞涩让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对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造作、矫情的粉饰。它应当是一个远古的女子,正艰难地跋涉,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了前方的葱郁水草,被刚刚出生、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了脸颊,有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愈来愈拥挤的世界上。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条概述“羞涩”有哪些特质。

“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灵魂的那面镜子。”这句话中的“几吨烟尘”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你如何理解?

作者叙述学校搞话剧表演的一件小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身处现代社会,你对此有何看法?

【小题1】羞涩是原生态的(纯粹的);羞涩是质朴的;羞涩是真诚的。(3分)

【小题2】“几吨烟尘”指现实中令心灵蒙蔽的种种物欲。(2分)现实社会充溢利益与欲望,蒙蔽了心灵,让人不再纯粹、质朴与真诚。(4分)

【小题3】引出作者对羞涩的理性思考;突出羞涩的重要的社会价值。(4分)

【小题4】对当今的人们忽略灵魂的纯净的遗憾;唤醒人们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反省;表达了作者对纯粹、质朴和真诚的向往和追求。(一点一分,满分3分)

赞同: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世俗的物欲使灵魂落满了尘埃,需要这面镜子来显现真我,以便保持内心的纯粹质朴和真诚。/不赞同:现代社会是开放的,是个性张扬的;而羞涩与时代的步伐不符,会使自己失去许多发展自我的机会。(6分,观点明确,力求深刻,能自成其理即可)


解析:

【小题1】特质即特点。从文中第6段很快就可以筛选出“羞涩”是质朴的这一特点。此外,“羞涩”还是可贵的。为什么可贵,深入思考一下即可得出答案,因为它是最纯粹的。将上述两段整合一下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2】问题的中的关键词是“俗世”“几吨烟尘”结合上文“一个巨大的现实:…在…现代社会里(俗巨),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俗世)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河流里。”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3】第3段中“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态度极为强烈,即小事情中蕴含着大道理(小事,巨大)。由提醒一词引出的思考,由句式表明的态度或得出的结论。

【小题4】第一问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述极为鲜明:“第4段中的…一去不返了么?”第5段的“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第6段的“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第7段的“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等等。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环氧乙烷()、丙酮、丁醛、葡萄糖的混合物,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33% B:27% C:30% D:23%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