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流亡途中,坚持写作;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病中开始探讨学术新领域;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别传》。

【小题2】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文章在记叙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之时,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

【小题3】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成就他不需要再留给人们什么,他不需要遗嘱(2分);这样写文章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2分)。

【小题4】“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如果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那么很多保证研究成果时纯正而客观的,不是客观环境下得出的结果,很难说是真理,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解析:

【小题1】答出4点即可。

【小题2】每点2分,共4分。

【小题3】内容方面,学生如果回答“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等,可酌情给分。

【小题4】答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句话,2分;理解准确2分,结合文本和现实分析各1分。

如果学生不回答“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句话,但能准确理解文章,自圆其说,并结合现实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选出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管仲囚焉

C.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


解析:

将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神话把神人化,传说把人神化。

②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③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④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小说。

⑤有人说我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

25413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题1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解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秦王恐其破壁

B.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D.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B


解析: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俑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B: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一排排电视天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C: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__融。 D:人才交流市场上,那些口才好、成绩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推销时能够侃侃而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迫”应解释为接近。

【小题2】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

【小题3】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

【小题4】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文言文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通到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万事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他竞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回过头路过颖川,对左右人说:“我和寇恂共同做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足以为你挺身而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天我要把你们分开。”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弇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弇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功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并且使他率城投降,为什么呢中。”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金,多多地施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在下列文字末尾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 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还:立刻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译: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

(1)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2)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


解析:

【小题1】“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小题2】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齐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小题3】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 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 天下尽忠之臣,没有谁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诛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  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