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下面材料要点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①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

②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

③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④《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

⑤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有寒食节的风景。

⑥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而今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

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


解析:

应扣住4个要点:①我国②时间③采用的形式④目的

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1、对材料的审题要侧重在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各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全面理解材料)如年轻人与沉香、木炭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切题的关键。

2、①从年轻人的角度,如做事不能轻浮;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信念,应该坚持;做事不能墨守陈规,思想僵化;要舍得放弃等。

②从沉香的角度,如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其美在何处。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小题1】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1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

【小题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1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1分)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1分)

【小题1】本段语言诗化、采用了联想、想象、(1分)拟人(1分)等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1分)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1分)

【小题1】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1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1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1分)


解析:

【小题1】或反语的修辞

【小题1】意思对就可

【小题1】答“排比”“长短句结合”也可分别得分,以上不超过2分

【小题1】或单独对“亲爱的”进行解释:指对麦子的称颂或表达对麦子的深厚感情(1分),然后依次对麦子的三层含义进行解释,每点各1分,任答三点既得3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口腔科不仅拥有10台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台,其他配套设备,如超声波设备、激光治疗机等新手段也经常使用。 B:教育专家蔡笑晚说,他的6个子女有5位博士1位硕士,是因为家庭教育首先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了首位。 C:受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亚太地区在2015年之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计划将面临挑战。 D: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打击借口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D


解析: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画·人·价

凌鼎年

陶少闲在小城算个人物。他是以画莲花出名的,其画室自题为“爱莲居”。

他古稀年纪,极少出门。每每兴之所至,挥毫画莲。画罢,笔一掷,捋着胡子品上半天,似乎此画不是他画的。若有谈得来的在身边,就会谈兴大发。常常大讲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言下之意,若画莲,则非他莫提,当今独步。还自称他画的莲花,画尽周敦颐老先生笔下的意境。

然而,他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

他画得不少,留存的极少。往往过一段时间,他就把积下来的画稿翻出来一一过目,细细比较,仿佛在检查赝品,评判优劣。其结果,总有好几幅被他判处死刑,一炬焚之。

陶少闲老妻每每见他烧画,总要嘀咕几句,“好端端的画,一把火,罪过罪过。”他孙子更是不满。“要烧掉不如卖掉。放着钱不赚,真是死脑筋。”

陶少闲鼻子里泄出一声“哼”,甚是轻蔑的样子。

去年,省城有家《文化艺术报》的记者无意间在小城见到了一幅陶少闲的《墨莲图》,他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大家手笔,至臻境界”。记者特寻访而去。

陶少闲则画罢一幅《残荷听雨图》,伫立图前,沉醉其中。记者见此图,眼都为之直了,连连说:“神品神品!”

两人遂品茗长谈,不觉暮色已至。陶少闲难得遇到如此知音,当场在画上落款盖章,郑重相赠,并请雅正。

记者凭着他的眼力,已感到了陶少闲画的潜在价值。环视四壁,他发现屋墙上还有一幅《小荷出水图》,更是寥寥几笔,墨韵天趣,极是惹人欢喜。可陶少闲已慨然相赠,怎好意思再开口讨之。

踌躇再三,记者提出说想买下那幅《小荷出水图》。

陶少闲闻此,笑吟吟说:“只怕你囊中没这么多钱。”

记者一愣,犹豫半晌后说:“我出二百。”

陶少闲摆摆手说:“若论个卖字,非千儿八百断断乎不能出手。”

记者有些尴尬,匆匆告辞。

记者心里放不下那幅画,再次造访陶少闲寒舍。

陶少闲外出未归,只他孙子在家。他一听记者来意,立时来了劲,最后以五百元钱拍板成交。

陶少闲回来后,得知孙子自作主张卖了他的画,气得脸色刷白,腮颊之肉抖个不停。大骂孙子毁了他一生清贫之名,作践了他的人品,降低了他的画价身价。

老妻忙来劝慰,说总比白送人强吧。

陶少闲闻老妻如是说,喟然长叹曰:“我若想靠画赚钱,早可腰缠万贯,不过那岂不成了画匠。我的画,寻常百姓几人能买得起?五百,而今区区五百就定了我的价。我陶少闲还有何颜面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从此,陶少闲闭门谢客,几乎不再与外界有什么联系,有人说他封笔不画了;有人说他日日作画,日日焚画。

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记者走后,小城再也没听说谁求到过陶少闲的画。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陶少闲是一位清高、与众不同的画家,他作画不求名不求利,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人家求画也少有应允。

B.写陶少闲“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意在表现现实生活对陶少闲的挤压。

C.作品主人公“陶少闲”是一个有着境界追求的画家,从画室和画的名称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D.这篇微型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充满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E.作品通过第三人称,叙述了陶少闲的一段生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文化冲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真实。

文中写陶少闲老妻和孙子,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有人说,陶少闲孤芳自赏;有人说,陶少闲固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小题1】AB

【小题1】

丰富并推动情节发展(引发卖画的矛盾冲突);与陶少闲形成对比,突出价值观的冲突。

【小题1】现实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应多与外界交流,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相互间的促进,而陶少闲却未参加美协,作品也未参加过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所以说他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


解析:

【小题1】A.“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有误。B.主要是为了表现陶少闲淡泊名利,答对一项得3分。

【小题1】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小题1】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修改下面的一个病句

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__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在“自己”前面添加“老人”


解析:

语意不明,“自己”到底是指“老人”还是指“老人”的“哥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洲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关于汽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汔车突然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是因为乘客受到惯性的作用

②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③汽车拐弯时司机通过转动方向盘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

④汽车行驶时尾部的空气流速越快、压强越大

⑤用力踩刹车是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减小摩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愿化泥土

巴 金

①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②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一九七九年四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

 ③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④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⑤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__”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马房里的轿夫老周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⑥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我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⑦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是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⑧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⑨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⑩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选自巴金《随想录》 有删节)

第2段中作者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他所指的“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说“很自然”呢?

文中穿插有“十年动乱的‘__’”的一些人和事。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说说第7段中“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的含义;结合语境,简要分析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从全文看,作者唯愿“化作泥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1】指的事是:在巴黎,每天心魂回国一次去寻求精神的养料。说“很自然”是:我是在平凡而善良的人中成长的,即使暂处异国,也无法忘怀那种教育与情感。

【小题1】用意主要有两点:懂得了通过受苦以净化心灵的意义;印证了被损害、受侮辱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小题1】含义:比喻的说法,我多么想获得一种信念以驱除私心杂念,进而获得精神的救赎。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再现了作者曾被“私心杂念”所苦的迷茫与挣扎,巧用比喻以描绘心灵获救的艰难;启下,与“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相呼应,借助回忆以明确比喻的内涵。

【小题1】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①家乡有数不清的平凡、善良且热爱生活的人;②劳动人民的言传身教使作者的心灵得以净化;③作者自认为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