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官方文化。
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的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的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范畴的角度说的,不是从历史范畴的角度说的。
【小题1】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还兼收并蓄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小题1】“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美好理想?
答:
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小题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小题1】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解析:
略
提取下面材料要点给“寒食节”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①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
②寒食节的时间是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
③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之推抱树烧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他死的这一天生火煮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④《邺中记·附录》中有关于人们过寒食节不生烟火、只吃醴酪等冷食的记载。
⑤古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述的就有寒食节的风景。
⑥寒食节虽不像端午节那样有名,但而今我国北方仍有在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场面。
寒食节
(寒食节)是我国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以不生烟火、只吃冷食的形式纪念春秋名士介子推的一个民间节日。
解析:
应扣住4个要点:①我国②时间③采用的形式④目的
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 / /
/ 。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1、对材料的审题要侧重在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各元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全面理解材料)如年轻人与沉香、木炭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切题的关键。
2、①从年轻人的角度,如做事不能轻浮;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信念,应该坚持;做事不能墨守陈规,思想僵化;要舍得放弃等。
②从沉香的角度,如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
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这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某种提醒、某种警喻,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它还可以使我们毫不费力地想到镰刀、饥馑、战争、死亡等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但是面粉不容易使人想到这些。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的吉木萨尔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分得麦子,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
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又一目了然。正是这,使它优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起得绝早。我们向邻居借来了一头驴和一辆架子车,像是户儿家的一个重大行动似的,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又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
(选自《周涛散文》,有删改)
文中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
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其美在何处。
本文耐人寻味。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文章第11段(“麦子进了磨坊……慢吞吞地磨损着”)进行简要赏析。
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小题1】说明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自然的制约,人类不是神,是万物种类的其中之一。(1分)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
【小题1】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1分)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1分)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1分)
【小题1】本段语言诗化、采用了联想、想象、(1分)拟人(1分)等手法(,抒发了作者对麦子遭遇的同情和忧愤,(1分)同时发出了人同样被现实生活挤磨的感慨。(1分)
【小题1】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1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1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1分)
解析:
【小题1】或反语的修辞
【小题1】意思对就可
【小题1】答“排比”“长短句结合”也可分别得分,以上不超过2分
【小题1】或单独对“亲爱的”进行解释:指对麦子的称颂或表达对麦子的深厚感情(1分),然后依次对麦子的三层含义进行解释,每点各1分,任答三点既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