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 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__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每项2分)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宣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__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小题1】BC

【小题1】C

【小题1】大师是人们道德的标准,他能引导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以精神寄托和希望,是美好人生必不可少的,(2分)作者强调了大师对时代和人生的重要意义,(1分)进一步突出主旨:时代呼唤大师(1分)。

【小题1】中国不出文学大师,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成名作家太浮躁,沉不下来;二是无名作者缺乏成长的土壤;三是现代生活对文学的淡化。


解析:

【小题1】B项根据第④段“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可以看出是错误的;C项尽根据第⑩段“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可以看出。对一项得2分,两项4分。

【小题1】3分

【小题1】3分

【小题1】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踉跄/走廊 谚语/笑靥 模样/楷模 B:溯源/夙愿 炽热/整饬 蹊跷/骁勇 C: 商贾/假冒 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D:荟萃/猝然 咽喉/哽咽 俊秀/隽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6分,每小题2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羝,公羊。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

①汉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译文:

(2)乃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译文: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你身为汉臣,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反叛君主,离弃双亲,在夷族那里投降做奴隶,要见你干什么?

(2)我苏武父子没有什么功德,都被皇上提拔,官职升至将军,爵位封为通侯,兄弟几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为朝廷献出生命。


解析:

【小题1】A.父辈、长辈。 B.下雪。 D.告别而去,“决”通“诀”。

【小题1】①③不正确

【小题1】略

【小题1】(1)畔、倒装结构、何以-----为各占一分。

(2)亡、被动句、亲近各占一分。

下面一段话画线部分在表述上存在语病,请找出任意三处并加以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①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受理了大量行政案件,有效地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③行政审判的特殊职能作用日益彰显。但是,④最高人民法院开通的民意沟通信箱征集的意见来看,行政诉讼“告状难”现象依然存在。最高人民法院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⑤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⑥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②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依法受理、审理了”④确了介词,加“从”在句首⑤确宾语,在句末加“的政策”⑦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问题”


解析:

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下联内容: 红雨 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 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舜日尧天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调整后的下联: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解析:

写作前认真阅读作文前提示,按提示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写完。

用汉语简化字书写。每个空格写一个汉字,汉字书写要清楚工整;每个标点符号占一个空格,标点符号要正确。

作文中不得出现跟考生有关的校名、地名和真实姓名。

作文提示:

在下面的作文中,你将有35分钟的时间来写一篇短文。请看清题目,按照题目和短文开头、结尾提示部分的话语写下去,使全篇文章内容不得少于350字(不包括已给出的提示语言文字)。

感 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轻轻得哼着这首歌,想着妈妈那温暖的怀抱,想着爸爸那坚实的臂膀……往事如藤蔓般密密麻麻地缠住了我的心,即使是心灵最深处,也被阳光照得一览无余,原来感动竟是如此简单。

书上说父母是守护孩子的天使,我感谢上苍,赐予我如此温馨的守护天使。我如此幸福,又怎么能辜负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亲爱的爸爸和妈妈,我要成为你们心中永远的骄傲!


解析:

是虚数单位,则

[b054c4f8b1756954.gif]


解析:

[7bef2ef1ec1a5473.gif][c2c4b7377982c4f1.gif][b054c4f8b1756954.gif]。

在“礁石”“落叶”“星星”中任选一种,仿下面《小溪》的格式,另写一组句子。

小溪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

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

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示例:礁石:从不清冷孤傲标榜自己/只静静地在惊涛骇浪中/坚持属于自己的位置。

星星:从不光芒四射炫耀自己/只静静地在广漠苍穹中/守住属于自己的位置。

落叶:从不恣意舒展招摇自己/只静静地在西风残照里/孕育属于明天的希望


解析:

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评分标准: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2分,内容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意义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1】“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小题1】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小题1】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小题1】第一句1分,第二句1分,后面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字;②感情真挚;③文体特征鲜明;④结构完整;③书写清楚,文面整洁。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