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超负荷的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帆布衣服,陈旧却整洁,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富人的代表,而清洁工是穷人的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敌视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居然还有富人羡慕起穷人来。
请根据对上则材料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欣赏,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欣赏,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气度;欣赏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我们可以欣赏别人,也可欣赏自己,还可以欣赏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社科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项由第一自然段可知,是对该段主要信息的概括。A项主要信息在第一段,正确的信息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并没有忽视该哲学思想。B项“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等内容,不是孔子所创建的,“隆礼”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文中也明确表示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尚中道”也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尧舜时期就已存在,故该项错。C项的表述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体现儒学思想的内涵,答非所问,故该项错。
【小题1】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D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A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B项信息在第三段,“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C项信息在第四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
【小题1】D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A项信息在第二段,“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故该项错。B项信息在第四段,“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C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越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史记·南越列传》)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 负:依仗
B.称制,与中国侔 侔:相等
C.以其党为假守 假:假装
D.击灭南越而并王之 王: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为无道,天下苦之凌万顷之茫然
B.败数县而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击灭南越而并王之吾从而师之
D.佗因此以兵威边洎牧以馋诛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C.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国论》)
(2)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小题1】(1)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坚守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2)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
【小题1】假:代理。
【小题1】A之:上句为代词,下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焉:上句为助词,不译;下句为兼词,“于此”。C为:助词,表示顺承关系。D以:上句为“凭借”,下句“因为”
【小题1】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小题1】略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些地方,同越人杂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时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并对他说:“"听说陈胜等发动了叛乱,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项羽和刘邦、陈胜、吴广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聚集民众,组建军队,象猛虎般地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方得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南海郡偏僻遥远,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再说番禺这个地方,背后有险要的山势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东西几千里,有些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国家。南海郡的长官中没有谁值得我同他研究这些事,所以把你召来告诉你这些事。”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溪关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推翻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同他剖符定约,互通使者,让他协调百越,使其和睦相处,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南越边界与北方的长沙接壤。
高后时代,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赵佗说:“高帝立我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我们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做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己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正遇上南越酷暑潮湿的气候,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又过了一年多,高后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上海世博会伦敦案例零炭馆五日对外宣布:零炭中心将向所有的中国城市开放其零炭技术知识产权,与中国各地在各个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B:7月29日,俄罗斯莫斯科州科洛姆纳地区两处军事基地被附近肆虐的森林大火泱及而严重受损。俄罗斯媒体有报道称,可能有200多架飞机被烧毁。 C:“天安”号事件发生前后,朝鲜把先前布署在黄海道等地的部分SA---5型导弹转移至非军事区附近,以防止韩军飞机对朝方战略目标突然实施精确打击。 D: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文艺创作中的低俗风气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善于发现和倡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而耸,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③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使酒:酗酒任性。 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 苟余情其信芳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⑴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⑵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或称自己)是一代豪杰。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小题1】“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小题1】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所以”:的原因;用来…的。 C“于”:介词,在;介词,被 。D “其”代词,他的;语气词,无实意。
【小题1】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小题1】(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小题1】⑴“环堵”“妻子”的对译,各1分,句意1分
⑵“因”“马上”的对译各1分,句意1分)
⑶注意“穷”“无得”“ 然”的对译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强制自己,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绝对的完美。这就要看我们怎么个活法,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橘子。。蔡先生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这样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算漫长的人生。
立意方面:①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②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良好角度寻求优势。这两种为最佳立意。
下面一段话画线部分在表述上存在语病,请找出任意三处并加以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①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②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受理了大量行政案件,有效地化解了行政争议,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③行政审判的特殊职能作用日益彰显。但是,④最高人民法院开通的民意沟通信箱征集的意见来看,行政诉讼“告状难”现象依然存在。最高人民法院为此进行了深入调研,⑤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⑥其目的是为了督促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行政案件受理,依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②句语序不当,应改为“依法受理、审理了”④确了介词,加“从”在句首⑤确宾语,在句末加“的政策”⑦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问题”。
略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 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__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4分,每项2分)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宣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__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小题1】BC
【小题1】C
【小题1】大师是人们道德的标准,他能引导人们的思想,给人们以精神寄托和希望,是美好人生必不可少的,(2分)作者强调了大师对时代和人生的重要意义,(1分)进一步突出主旨:时代呼唤大师(1分)。
【小题1】中国不出文学大师,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成名作家太浮躁,沉不下来;二是无名作者缺乏成长的土壤;三是现代生活对文学的淡化。
【小题1】B项根据第④段“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可以看出是错误的;C项尽根据第⑩段“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可以看出。对一项得2分,两项4分。
【小题1】3分
【小题1】3分
【小题1】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踉跄/走廊 谚语/笑靥 模样/楷模 B:溯源/夙愿 炽热/整饬 蹊跷/骁勇 C: 商贾/假冒 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D:荟萃/猝然 咽喉/哽咽 俊秀/隽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