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

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中含有的放射量。4d后进行第二次注射:向A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兔子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兔子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于第二次注射后三组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放射性碘注射后的天数/d A. 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慢 B: A组兔子由于注射了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快 C: B组兔子由于注射了促甲状腺激素,促进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所以甲状腺放射量下降速率最快 D: C组兔子由于注射的是生理盐水,所以下降速率不变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作文的开头部分。沿着这几句话的思路,用幽默的笔法,续写两三句话,与之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中国人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霉;“秀色可餐”,人美,景美,赏心悦目,以“餐”代之,清丽可人,要是译成外语,岂不吓坏了我们的少男少女


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并没有关上。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风雪”,在文中以环境描写的形式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彻底绝望的心情;并且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B.刘安婶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中年妇女;马平平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平平姥姥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她们平日都关心或亲近着这个夜归者。

C.是婚姻上的挫折,使这位大龄女青年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反感,因而不肯与邻里真心交往,邻居也就没有人关心她,于是她备感孤独。

D.“提着篮子的中年人”的路过,使夜归者在焦急中有了一丝希望,进而陷入失望。正是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为小说增添了情趣。

E.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展现了院子里邻居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故事中“风雪夜归”的“她”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夜归的大龄姑娘站在门前,犹豫之中,在心里把院里的邻居们排了一个队,并十分努力地回忆起了往日的许多细节。对于这样的写法,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也有人认为是做作拖沓之笔,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题】B、D(5分。对一项给3分)

【小题】(4分)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她具有一种心态:怕孤寂,却好像偏偏处于孤寂;怕无援,又好像时时处于无援。甚至有无端猜疑和自叹自怜的倾向。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

【小题】(6分)同意“匠心独运”:参考(1)题E项前边的说法。同意“拖沓之笔”:几个人物作用雷同;都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回忆往事,手法单一。


解析:

【小题】(5分。对一项给3分)(A“绝望的心情”不妥;C“备感孤独”不妥;E“错综复杂”不妥)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畬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

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灌溉潴泄,诸工毕举。七年秋,黄河决古沟、石林,高、宝、兴、泰、徐诸州县罹其患,大受驰视以闻。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载四出,舳舻数百里。

十年,有旨蠲明年天下钱粮,大受疏请核准漕项科则,晓谕周知;汇核地丁耗羡,同漕项并完;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得旨嘉奖。常州俗好佛,家设静堂,自立名教。江宁、松江、太仓渐染其习。大受疏请饬有司防禁,移佛入庙;堂内人田屋产,量为处置。上谕曰:“此等事须实力,不可欲速。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大受清节推天下。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谥文肃。

(《清史·三O七》)

注:①潴(zhū)蓄积。②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③蠲(jiān)免除。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视:治理

B.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粜:卖粮食

C.被水后尤多溃败被:遭受

D.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饬:整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谷且尽,继以麦 B. 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

  若属等皆且为所虏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乃命多具舟 D. 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于其身者,则耻师焉,惑矣

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陈大受年幼时沉着机敏,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种。在等候为渔人开

门时仍不忘读书学习。

B.陈大受在安徽巡抚任上,判决疑案,精明敏锐。当时庐、凤、颍各地多盗贼,他

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

C.常州、镇江、太仓一带遭受水灾,陈大受考察灾情,体恤民力,打开官仓赈济百姓,

并号召百姓修筑堤防,按时完工。

D.陈大受作官为民,饥荒时开仓赈济百姓,发生水患时,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号召百

姓兴修水利。一生提出无数的建议,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

(2)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载四出,舳舻数百里。

(3)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1)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来判处他们。

(2)(陈大受)于是命令多准备舟船,等水到时分别载上(百姓)各处逃生,首尾相接的船只绵延几百里。

(3)(陈大受)因官职低微时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自己生活的就像做百姓时一样。


解析:

【小题1】“饬”在文中是“命令”的意思。

【小题2】A.两个“且”均是副词,“将要”。B.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第二个是连词,“来”。C.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则”均是连词,第一个“则”是连词,“那么”;第二个“则”是连词,“却”。

【小题3】此项叙述中“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有误,文中陈大受关于移佛入庙的建议就没有得到皇上的同意。

【小题4】略

[32c0a16eba1d8f99.jpg][277767093d8ab956.jpg]

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

(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

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答:

关键的地方写得生动就满篇生辉;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两种风流”中的“两种”指的是

词中“一家制作”中的“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解析: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税费改革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 改革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给凤阳小岗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为促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建立和完善多层次 住房体系,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 C:“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把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小,尽快重建家园,全国各地万众一心地共同奋战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关爱。 D:著名漫画家丁聪用他手中的一支画笔、。一双冷眼、一付热肠,在那方寸之间,在黑白之间向我们诉说着他对沧桑历史、市井百态的独特解读。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一向在市场运作及商业赞助方面触角灵敏的农夫山泉公司又一次捷足先登,在“神舟5号”发射前夕,就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后 池 上

刘 攽(bān)

一 雨 池 塘 水 面 平,淡 磨 明 镜 照 檐 楹。

东 风 忽 起 垂 杨 舞,更 作 荷 心 万 点 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答:

(1)水面如同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东风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朱穆传

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初举孝廉。顺帝末,江淮盗贼群起,州郡不能禁。或说大将军梁冀曰:“朱公叔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若以为谋主,贼不足平也。”冀亦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见亲任。及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穆以冀亲重,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奏记,以劝戒冀。w.&w.^w.k.s.5*u.C.#o@m

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穆又著《绝交论》,亦矫时之作。梁冀骄暴不悛,朝野嗟毒,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冀不纳,而纵放日滋,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又奏记极谏,冀终不悟。穆言切,然亦不甚罪也。

永兴元年,河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馑,流移道路。冀州盗贼尤多,故擢穆为冀州刺史。州人有宦者三人为中常侍,并以檄谒穆。穆疾之,辞不相见。冀部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及到,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下穆廷尉狱。太学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

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于是征拜尚书。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旦夕共事,志欲除之。乃上疏言可悉罢省,遵复往初,率由旧章,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帝不纳。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帝怒,不应。穆伏不肯起。自此中官数因事诋毁之。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延熹六年,卒,时年六十四。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

论曰:朱穆见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

——选自《后汉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僭:超越本分,过分,旧时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或器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遵复往初,率由旧章 大抵

B.梁冀骄暴不悛 阻止

C.赂遗左右,交通宦者 交流、沟通

D.乃辟之,使典兵事 掌管、主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w.&w.^w.k.s.5*u.C.#o@m )

A.穆以冀亲重 以威略权宜,尽诛贼帅

B.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 帝览其奏,乃赦之

C.望有以扶持王室,因推灾异 后穆因进见,口复陈常侍、小黄门宜皆罢遣

D.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 更选海内清淳之士,明达国体者,以补其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穆从小就对父母非常孝顺,且喜好学习。他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因为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

B.大将军梁冀专权,骄横跋扈,朱穆连上奏记劝谏,从一开始就言辞激烈地批评梁冀的错误,但梁冀始终没有接受朱穆的批评。

C.朱穆为人刚直,痛恨宦官,在冀州刺史任上,就因严惩一宦官僭越礼仪的行为而触怒朝廷,被捕关押在廷尉狱。幸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方获赦免。

D.朱穆痛恨时俗浇薄,风化不淳,于是写文章矫正世俗。但被时人认为是孤僻之人,所以,被贬居家后再也没人敢向朝廷举荐他。

翻译

①穆以故吏,惧其衅积招祸,复奏记谏。

②穆既深疾宦官,及在台阁,旦夕共事,志欲除之。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小题】①朱穆因为是(梁冀)从前的下属,害怕梁冀罪过太多招来祸患,(便)再次上奏记劝谏(他)。

②朱穆本已深深痛恨宦官,等到在尚书府时,整天与他们共事,(更)立志要除去他们。


解析:

【小题】A项“率”:遵从,服从。B项 “悛”:“改,悔改”如“怙恶不悛”。C项“交通”:勾结,贬义

【小题】都是代词,用于动词后,代指人,译为“……的人”。A项“以”,前一个释为“因”,介词;后一个释为“凭,用”,介词。B项“乃”,释为“竟,竟然”,副词;后一个释为“就,便”,副词。C项“因”,前一个释为“于是,就”,副词;后一个释为“趁着”,介词。

【小题】A项 “从小就喜欢学习”,与原文“及壮耽学”不符; B项“从一开始就言辞激烈地批评”不当,原文指的是第三次。D项“被贬居家后再也没人向朝廷举荐他”错。

【小题】①(5分。关键点:“以、奏记”各1分,句意1分。)注意:奏记,此处做动词用,汉时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只能译作“上奏记”,不能译作“上奏章”

②(5分。关键点:“疾、旦夕”各1分,句意1分。)注意:“旦夕”,本句中应译作“整天”“每天”。不能译为“早晚”,现代汉语“早晚”意为:早晨和晚上;迟早。不合句意。

【参考译文】

朱穆,字公叔。五岁时,他便有孝顺的名声。父母有病时,他便不吃不喝,父母病好(差,通“瘥”)后他才恢复正常饮食。等到长大后专心学习,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最初他被推举为孝廉。顺帝末年,江淮地区盗贼群起,州郡官府禁止不住。有人就游说大将军梁冀说:“朱公叔文武才能兼备,是天下奇士,如果能让他担任谋主,盗贼会被平定的。”梁冀平常也听说过朱穆的名声,于是便征召他,让他掌管军事,十分信任和重用他。到桓帝即位,顺烈太后执掌朝政,朱穆因为梁冀被(太后)亲近器重,希望他能有办法扶持王室,于是便借口灾异,上奏记,想用此劝谏梁冀。

朱穆时常感慨时俗不厚道,羡慕崇尚敦厚世风,于是便写作了《崇厚论》。朱穆又写了《绝交论》,也是用以矫正时俗的作品。梁冀骄横暴虐不知悔改,朝廷内外叹息痛恨,朱穆因为是(梁冀)从前的下属,害怕梁冀罪过太多招来祸患,(便)再次上奏记劝谏(他)。梁冀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一天天更加放纵,并又贿赂赠送物品给皇帝身边的人,与宦官勾结,将他的子弟、宾客安插在州郡的重要职位上。朱穆又上奏记极力劝谏,但梁冀始终没有悔悟。朱穆言辞虽然恳切激烈,但梁冀也不是很怪罪他。

永兴元年,黄河泛滥,冲坏百姓数十万户,百姓庄稼被毁陷入饥饿,流亡迁移在路上到处都是。冀州盗贼尤其多,所以朝廷提拔朱穆为冀州刺史。有三个中常侍是冀州人,他们一起致书求见朱穆。朱穆恨他们,因而推辞与他们相见。冀州官吏听说朱穆渡过黄河,有四十多人辞官逃离。等到朱穆到任,上奏弹劾诸郡官吏,以致使有些人自杀。他凭着威严计谋权变,杀尽贼兵首领。检举弹劾权贵,有的竟死在狱中。有个叫赵忠的宦官死了父亲,回到安平埋葬,赵忠超越本分,用了只有皇帝使用的玉匣、偶人为他父亲下葬。朱穆听说此事,命令郡吏查办此案。郡吏害怕他的严明,便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搬出尸体取出葬品,并收捕赵忠一家。皇帝听说后大怒,将他关押在廷尉狱。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为朱穆辩护),皇帝看了他们的奏章,就赦免了朱穆。

朱穆在家居住了数年,在朝廷的许多大臣竞相推举他,于是征拜他为尚书。朱穆本已深深痛恨宦官,等到在尚书府时,整天与他们共事,(更)立志要除去他们。于是便上书说可以全部罢免他们,遵循恢复从前的办法,使用过去的典章制度,重新选拔天下清白淳厚之士,明白通晓国家体制的人,用以填补他们的空位。皇帝没有采纳。后来趁着觐见皇帝的(机会)亲口又陈述说常侍、小黄门应该全部罢免遣散他们,广泛选取年老有威望和道德的儒士,参与政事。皇帝大怒,不回答他。朱穆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从此,中官多次借着事由诋毁他。朱穆平素刚直,不得志,没多久,心中愤懑引起毒疮发作,延熹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为官数十年,他吃粗食穿布衣,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评论说:朱穆见到不公正的集团毁坏了时俗,便立志要抑制朋党交往的私情,于是便写下《绝交》的言论。蔡邕认为朱穆正直却孤僻。朱穆只是因为不能周全朋友的情分,便拒绝志趣相同的人的请求;(痛恨)朋党侠客互相勾结产生弊端,便忘记了得到朋友的大义。蔡氏评论的他正直孤僻的话,的确是正确的啊。w.&w.^w.k.s.5*u.c.#o@m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