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气体实验装置,开始时封闭的空气柱长度为20cm,人用竖直向下的力F压活塞,使空气柱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人对活塞做功l0J,大气压强为P0=1×105Pa,不计活塞的重力.问:

①若用足够长的时间缓慢压缩,求压缩后气体的压强多大?

②若以适当的速度压缩气体,此过程气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为2J,则气体的内能增加多少?(活塞的横截面积S=1cm2)

①p=2×105Pa     ②△U=9J


解析:

①设压缩后气体的压强为P,活塞的横截面积为S, l0=20cm,l =10cm,V0= l0S,

V= l S. 缓慢压缩,气体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P0V0= P V    (3分)

解出p=2×105Pa    (1分)

②大气压力对活塞做功W1=P0S(l0- l)=1J,人做功W2=l0J,  (1分)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U=W1+W2+Q    (2分)

将Q=-2J等代人,解出△U=9J    (1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嫡亲(dí) 埋怨(mán) 发酵(jiào) 垂涎三尺(xián) B:粳米(jīng) 木讷(nà) 牛虻(méng) 毁家纾难(shū) C:玩弄(nòng) 河畔(pàn) 包扎(zhā) 强人所难(qiǎng) D:债券(quàn) 稽首(qǐ) 按捺(nài) 令人咋舌(zé)

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②煞强如(远胜过)状元及第  ③对净几明窗潇洒(整洁) ④恨不倩(美丽的)疏林挂住斜晖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这里、那里)有句言 ⑥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⑦请小姐上书(上课)⑧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⑨不信这舆图换稿(稿子) ⑩兀的(这,与“兀那”意同)不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⑦⑧⑨⑩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泰戈尔

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的经济学家

吴源林

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是个银行家,当然算一个经济学家,可是他获得的却是诺贝尔和平奖,而非经济奖,因为他不只会算经济账,还关注经济以外的东西。这或许值得我们的经济学家反思。

——张五常

贫困就好像是种花一样。我们从森林里面找到最好的种子,把它种在花盆里,却发现它没有在森林里长得好,这是种子的原因吗?不是,同样的种子,唯一的区别是花盆的空间太小,营养太少。而穷人就像是这样的种子,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让他们自己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果有好的条件、好的机制、好的环境,他们就会和其他人一样有能力。并不是这个人有什么不好,有什么缺陷。穷人并不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是由机制造成的,是由社会造成的。

——尤努斯2006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演讲节选

“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会去博物馆参观,看看贫穷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是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一个梦想,也是他挑战这个世界贫困现象的宣言。并且他相信,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理念,就能根除这个世界的贫困现象。尤努斯的梦想并不止于憧憬。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在孟加拉语里是农村银行的意思)已使得600多万孟加拉穷人摆脱了贫困。他的小额贷款的理念也传播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世界银行聘请他担任顾问委员会的领导人,在全世界推广他的理念。他还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头衔: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亚洲周刊》“最有影响力的25位亚洲人”,帕坦尔全球理解基金会颁发的“2006年度世界公民奖”,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无数学院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

乔布拉村试验

在1975年~l97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努斯带领学生去附近的乔布拉村调研。发现问题总是很容易,但什么才是解决之道呢?他向那些农民推广改良的大米种植技术,在干旱季节组建农民合作社修建水利设施。但不久后,他意识到,这并不能帮助真正穷困的底层阶级——那些没房没产、生活在农村里的穷人。

一天,尤努斯在乔布拉村采访了一位靠制作并售卖竹椅谋生的妇女。这位妇女告诉他,她辛劳一天只能赚2美分。尤努斯大感惊愕:这么一位勤劳的妇女,一天只能赚这么点钱!这位妇女解释说,由于没钱去购买制作竹椅的原材料,她不得不去找一位商人借钱,这位商人只允许她把竹椅卖给他,而且收购的价钱还得由他说了算。事实上,这位妇女就是附属于这位商人的劳动力!那这些竹子值多少钱呢?大约25美分。“我的天,仅仅为25美分就要遭这种罪受,难道就没有人能对此做些什么吗?”他找出村里另外42位有着类似困境的村民。在把这些村民们的资金需求汇总后,尤努斯经历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这个数目一共才只有27美元! “造成他们穷困的根源并非是懒惰或者缺乏智慧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缺少资本。这种状况使得穷人不能把钱攒下来去做进一步的投资。一些放贷者提供的借贷利率高达每月1 0%,甚至每周l0%。所以不管这些人再怎么努力劳作,都不可能越过生存线水平。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工作与所需的资本之间提供一个缓冲,让他们能尽快地获得收入。”尤努斯总结道。于是,向这些没房没产的穷人提供借贷的想法就此诞生。

尤努斯当即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27美元,借给了这42位穷人。随后,他去找一些银行家,试图说服他们向这些穷人提供无需抵押的贷款。而银行家们却讥讽他,说这些穷人的信用不可靠。尤努斯反驳道:“如果没有尝试过,你们怎么知道他们不值得信任呢?”也许是这些银行家对于人民来说才不可靠吧。

穷人的银行

尤努斯并未就此放弃。在1976至1979年间,他在村里开始了试验,以自己为担保人向穷人们提供小额贷款,这个试验成功地改变了大约500位借款人的生活。他也不断地去游说孟加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来采纳他的试验。l979年,孟加拉央行终于答应开展这个名为“格莱珉”的项目,一开始由7家国有银行支行在一个省份进行试运作,l981年则增加到5个省份。这个项目的每一次扩张都证实了小额贷款的有效性:到1983年为止,格莱珉银行86个支行使5.9万名客户摆脱了贫困。随后,尤努斯决定辞去学术工作,全身心投入这项对抗贫穷的事业中去。l983年,格莱珉银行成为独立法人机构,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目前,格莱珉银行已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这家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格莱珉银行的偿债率高达98%,足以让任何商业银行感到嫉妒。而且,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这家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占据这家银行92%的股份(余额由政府持有),这实实在在的是一家为穷人服务的银行,是穷人自己的银行!“尤努斯取得的成就真是卓越非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布鲁罗·拉菲亚在对格莱珉银行进行调研后评价道。

还未结束的战争

尤努斯独特的实用主义哲学, 虽然可能让他难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都是颁给那些理论性的成果——但是尤努斯并不在意,他关注的是消灭这个世界的贫穷现象。

“人们说我疯了,但一个人没有梦想的话就必然不能有所成就。当你在建造一栋房子的时候,你不可能就是把砖块和石灰堆砌在一起,你首先得有一个想法,要怎样才能把房子给搭建起来。如果一个人要去征服贫穷,那你就不能按常规出牌。你必须要具备革命精神,并且要敢于去想别人所不敢想象的东西。”这正是尤努斯的超凡之处。

(选自《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某些银行家认为穷人的信用不可靠,而尤努斯认为穷人值得信任,这些银行家反而是不可靠的。

B.尤努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辞去了学术工作,游说孟加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采纳他的“格莱珉”项目,并顺利得到了孟加拉央行的支持。

C.尤努斯认为贫困的原因并非懒惰或缺乏智慧,而是存在缺少资本的结构性问题。只要我们给穷人提供好的条件、机制、环境,他们就可能摆脱贫困。

D.尤努斯的小额贷款理念传播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认可,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不仅在本国取得了成功,在其他国家也取得了成功。

E.尤努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关注的是消灭这个世界的贫穷现象,当然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尤努斯萌生向穷人提供借贷想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文章开头引用张五常的一段话有什么用意?

尤努斯说:“如果一个人要去征服贫穷,那你就不能按常规出牌。你必须要具备革命精神,并且要敢于去想别人所不敢想象的东西。”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体现了尤努斯的“革命精神”?请简要论述。

【小题1】C、E(对一个3分,二个5分)

【小题2】⑴发现原来的推广新技术,改良农业设施并不能帮助穷人真正摆脱贫困。⑵发现穷人辛劳一天的收入微乎其微,穷人的劳动附属于他人⑶穷人只需极少的资金就能摆脱困境。(每点2分)

【小题3】点明主旨,即经济学家不能只关注经济,还要关注经济以外的东西。(6分)

【小题4】⑴创办旨在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格莱岷银行。⑵辞去学术工作,全身心投入对抗贫穷的事业中。⑶让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⑷促使格莱岷银行成为独立法人机构。(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考生言之有据就行)(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小题1】A项“尤努斯认为穷人值得信任,这些银行家反而是不可靠的”原文说“也许是这些银行家对于人民来说才是不可靠吧”;B项说“尤努斯顺利得到了孟加拉央行的支持”,原文说他不断地去游说孟加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来采纳他的试验,说明他的计划进行的不顺利;D项说格莱珉银行不仅在本国取得了成功,在其他国家也取得了成功,无依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释: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1)(4分)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2)(4分)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

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

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1】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小题2】(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小题3】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小题4】①拟人 ②比喻。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

【小题1】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小题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免 费 的 午 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就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小题1】B D

【小题2】第二段主要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小题3】①天资聪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坚强,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③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④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答出三点给满分)

【小题4】①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人家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④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付出相当代价,要让人家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


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其要点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______。这不仅是因为品牌本身具有营销功能,更重要的是,品牌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和资本,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的创造和运作,有效地拓展市场,获取受益。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品牌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B:品牌对于产品的营销至关重要 C: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D:营销就是品牌营销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江苏连云港的孙悟空、四川的大熊猫、西部三省区的藏羚羊、云南的金丝猴等卡通形象,激战2008年奥运吉祥物,究竟花落谁家,11月11日便可知晓。

B.美国财长斯诺、“财神”格林斯潘、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统布什摩肩接踵,相继访华,别以为中美迎来了又一个蜜月,因为来的每一张笑脸背后肯定带着一个个目的。

C.中国建设银行上市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一个现代商业银行,能够给老百姓提供最好的商业银行服务。这也意味着;建行将借上市之力推进“脱胎换骨”的步伐。

D.“神六”发射和回收是一项要求相当精确的技术,每一个步聚都要认真核对,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B


解析:

(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不合语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