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B: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C: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 D:通过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树木、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你对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你联系社会或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析:

这句名言的含义相信你一定很清楚。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这让人想起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低下,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这个话题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你可以敞开写换“水仙花”的故事,那个故事一定美丽;你也可以就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你的见解,那见解也一定很独特、很有价值。把你的心里话、心中美丽的故事写出来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__,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B:《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附加题)概述《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的前因后果。

原因:南蛮王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为收服人心,稳定蜀国南部边境,决定对孟获恩威并施。结果:孟获归顺蜀汉,为蜀汉出兵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解析:

名句默写

1. ,是知也。

2. ,则远怨矣!

3.岁寒,

4.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7. ,于我如浮云。

8.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

10.民为贵,     ,君为轻。

11.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13.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 寻:不久

B.朝臣莫与为比 莫:没有人

C.拜尚书左仆射 拜:拜见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拜:授予

【小题2】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请求辞职。

【小题3】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向,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选自《宋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 拊膺:拍着胸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帝以业老于边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D.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良乃入,具告沛公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__而死。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A


解析:

【小题1】“南向背击之”中的“南向”不能解释为“由南向北”,应解释为“由北向南”

【小题2】A项,两个“为”字都是“被”的意思;B项,两个“于”字都是“对,对于”的意思;D项,两个“乃”字都是“于是,就”;C项,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分别解释为“用,率领”、“因为”。

【小题3】题干中的“善于用兵”是杨业当将军后的事:①这时杨业还未当上将军;④是杨业不堪忍受王侁的猜忌侮辱而说的话,表现其报国忠心;⑥是杨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拼死作战,体现他的爱国与勇敢,与善于用兵无关。

【小题4】A项,原文“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一句,是拿以后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谙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的分析与原文有出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

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B: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C: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贺家山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和复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D:昨日,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