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

(选自《苏东坡集》)

注: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陜西)知府__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 ?? 游侠列传》。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人所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堵:通“睹”,察看。

C.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奋起。

D.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齐,同样。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 )

①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③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

B. 方山子对在岐亭与苏轼相遇感到意外,但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

C. 方山子虽有文韬武略,但由于历经宦海沉浮,对功名、得失已淡然处之。

D. 苏东坡为仕途不遇而恬然淡泊的方山子立传,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3)略


解析:

【小题1】“堵”应为“墙,墙壁”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方山子)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肃然起敬,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如今多少日子过去了,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眉宇间显现,他怎么会(成为)一位蛰居山中的人了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所贪求才会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吟唱与道路 张 睿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祥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徊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槽践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结合上下文,简述“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的具体内容。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

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徊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①生存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乏(2分)    ②内心激情勃发,精神世界充实(2分) (扣住“荒凉”和“吟唱”答题,即可给分)

【小题2】表达了“我”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以及年少的“我”对未来生活满怀希望和无限憧憬之情。(4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小题3】这是一条探究性题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学生再回答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能鲜明地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看法的给1分。②能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给3分。③能回答出这些对比在文中的作用给3分。(如果学生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不好,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构建文章好。在文章中作者把故乡道路的今昔(或:故乡亲人今昔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明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也走向开放。把乡村环境的荒凉和城市心灵的荒凉(或:年少时的激情勃发与现在的激情衰微以至于无)作对比,表达作者对那种富有激情生活的向往之情,突出主旨。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企业的老总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B: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时,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C:几百元甚至不名一文的石头,一旦经了你的发现,因了你的品位,有可能成为价值成千上万的奇石。 D: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都看到了那里的泪水。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B: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C: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 D:通过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树木、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你对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你联系社会或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析:

这句名言的含义相信你一定很清楚。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这让人想起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低下,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这个话题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你可以敞开写换“水仙花”的故事,那个故事一定美丽;你也可以就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你的见解,那见解也一定很独特、很有价值。把你的心里话、心中美丽的故事写出来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__,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B:《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附加题)概述《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的前因后果。

原因:南蛮王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为收服人心,稳定蜀国南部边境,决定对孟获恩威并施。结果:孟获归顺蜀汉,为蜀汉出兵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解析:

名句默写

1. ,是知也。

2. ,则远怨矣!

3.岁寒,

4.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7. ,于我如浮云。

8.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

10.民为贵,     ,君为轻。

11.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13.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4.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 寻:不久

B.朝臣莫与为比 莫:没有人

C.拜尚书左仆射 拜:拜见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 遇:对待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拜:授予

【小题2】①招引高颎做记室一职的是周的齐王,不是高祖。⑥是说高颎避开权力地位,请求辞职。

【小题3】皇上想成就高颎让贤的美名,曾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只是不久又恢复了。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认他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向,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拜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种程度。

    隋炀帝即位,高颎任太常令。当时有诏会集周、齐旧时候的乐人以及天下散乐。高颎上奏道:“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们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皇帝不高兴。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高颎为此很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的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么能重蹈覆辙呢!”那时皇帝对待启民可汗十分优厚,高颎对太府卿何稠说:“这家伙熟知中原的短处长处、山川的地理状况,恐怕要成为后患。”还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太没有规矩了。”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是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全部流放边疆。

    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以重任之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一致推重佩服,没有不好的议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