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
【小题1】
(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小题2】
(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每点2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螭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仰慕mò 芳謦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擎争流hu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
(3)文中说: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4)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才女。作者觉得林徽因比张爱玲可爱得多。你的观点呢?请说明理由。
(1) BC
(2) 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 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解析:
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来过,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0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招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你母亲接来吧!
本文主要写了强的三件事,请概括这三件事。
(1)
(2)
(3)
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为“高等教育”。通观全文,作者用此题目的作用在于。
(1)
(2)
(3)
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对强的外貌、心理未作描摹,对话采用他人讲述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本质。
B. 本家哥所说的“良心”和强所说的“良心”,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人应该做好自己应做的事。
C. 强拒绝了带他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
D. 小说立意新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住妈妈的教导,力争做好自己的事,赢得人们的一致称赞,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E.谈判之后,强邀请外商共进晚餐,外商为什么“迟疑”呢?他是怕吃了人家的嘴软,中了强的圈套。后来看到强的晚餐简单,不像套他的样子,就高兴地签了合同。
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小题1】(1)雨夜主动抢救仓垛;(2)用人不徇私情;(3)高尚人品打动外商。
【小题2】(1)造成反差,形成对比;(2)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3)歌颂强的母亲的伟大。
【小题3】BE
【小题4】“那种东西”是指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忠厚真诚、勤俭质朴、自尊等品格。
①强对本家哥说要瞧得起自己,体现了他的自尊。(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用汉语而不用英语,体现其自尊,或民族自尊,或爱国心等)②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体现了他的勤俭,爱惜财物。③暴风雨中主动加固被掀起的蓬布,体现了他的敬业,忠于职守。④老板要为他加薪,他说他只是看看他修补的蓬布牢不牢,体现了他的诚实。⑤他拒绝了带他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⑥面对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人不服,没有打击他们,而是说服他们,体现了他胸怀宽广,团结能人共事。(能答出3点即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W#W$W%.K**S*&5^U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其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遗:遗漏。
B. 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 寝:止息
C. 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俟:获得。
D. 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意思,意图。
下列全都能表现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①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②守仁至,W#W$W%.K**S*&5^U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王守仁在赣州征讨浰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之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在外面聚集,难道是怀疑我吗?(3分,“若”、“屯”、语气各1分)
(2)守仁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山。(3分,“简”、“衣”、“上”各1分。)
(3)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4分,“谗邪”、“构”、“微”、“殆”各一分。)
解析:
【小题1】俟:等候。
【小题2】①是少年时候的学习,②是陈述驻军事实,⑥是平贼以后回京。
【小题3】进兵大庾是在要求增加兵权之后。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兵部尚书王琼一直认为守仁的才华不同寻常。十一年八月擢拔他做右佥都御史,到南州、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南州盗贼蜂拥而起。守仁到了以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假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敌营,俘虏、斩获七千多敌人。守仁上疏说手中权轻,不能用来命令将士,请求赐予军旗牌令,提调监督军中事务,以便能方便做事。第二年七月进兵大庾。一共攻破敌巢八十四座,俘获、斩首六千多人。回到赣州,商议征讨浰头盗贼,只有仲容没被攻下。横水被攻破以后仲容才派弟弟仲安来归降,却(偷偷地)紧密备战。守仁在年初广泛地张灯奏乐,仲容将信将疑。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仲容率领九十三人在教场安营,自己带领几个人入城拜谒。守仁呵斥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聚集在外面,难道是怀疑我吗?”把他们一起引入祥符宫,好好地用酒食招待他们。盗贼喜出望外,更加放心。守仁请仲容留下观赏灯乐。正月三日举行合祀先王的祭礼,守仁在城门口埋伏了披甲士兵,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其他的盗贼逃跑到九连山。山横亘几百里,陡峭绝立,无法攻克。于是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去。官军进攻,里应外合攻击,捉拿斩首没有遗漏。当时,奸邪的坏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世宗深知此事。刚刚即位,就立刻召守仁入朝受封。大学士杨廷和王琼不和,守仁铲平盗贼,都把功劳归于王琼,廷和不高兴,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劳。因此就让守仁做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去任职,请求回家探亲。不久,论功行赏,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当时他已经遭遇父丧,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诸位大臣的功劳,这些请求都没有回复。守仁病得很重,上疏祈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终究归去。走到南安死去,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聪明。十七岁拜谒上饶娄谅,和他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几年都没有什么收获。贬谪到龙场的时候,穷荒之地无书可读,每天复习以前所学,忽然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该从内心而非外物去寻求,叹息说,道就在这里。学者一致听从他,世间于是有“阳明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唐诗绚烂、宋诗清新, , 。 , 。 ,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①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②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③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④从感时怀伤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 ⑤《千家诗》选取唐、宋各朝名家名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③①②④⑤ D:①④②③⑤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以下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标志设计把“心”和“脚”进行了融合,寓含“一起来,更精彩!”之意。请结合徽标的含义,拟写一幅对联来表达广大志愿者的心声。要求对联中嵌有“心”和“脚”,字数14~40字之间。

答案示例:
①脚印串串,播撒欢乐和友谊的种子;爱心片片,撑起和谐与幸福的天空。
②一颗心代表纯朴真诚的微笑,迎接八方宾客;一双脚象征友善出色的行动,服务各洲朋友。(形式2分,内容2分,共4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