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发出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喷薄出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得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怒,使那受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用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文章开篇引述的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有何作用?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的意思?
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用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这一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小题1】①开头写韩国农夫为了保护牛的自尊心附耳细说的故事,(1分)引出下文,从对畜类的评说,引申到对人的评说,从而引出“心灵的抚慰”这一论题。(2分)②与文末作者的点题议论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满。(1分)③用寓言故事开篇,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1分)
【小题2】(1)运用比喻手法,强调人在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重塑自我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个人的尊严,并自觉地尊重他人,遵守服从礼会公有法则。(比喻手法2分,分析2分。 )
【小题3】①我们在对人进行批评或表扬时,应该“附耳细说”,不伤及人的自尊。
②“附耳细说”说到容易做到难,我们需要“学会”“附耳细说”。
(每点3分,两点6分;其中启示1分,结合文本1分,联系实际1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始皇将方孔圆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适合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的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各任其能……以得所欲……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zōng jiāo 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超过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规模巨大。
D.“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初期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就没有了。
C.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圆形方孔的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因此显得“神”。
B.钱成为利之所聚、决定人的命运、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东西,也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C.根据“无盐氏”的发家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汉社会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不会干扰。
D.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钱的神力,一是文化内涵,二是钱本身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0。5分)
(1) , 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3)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垆边人似月, 。(韦庄《pú sà 蛮》)
(5)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岁暮阴阳催短景, 。(杜甫《阁夜》)
(7)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8)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9)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10)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11) ,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无
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k!s#5^u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k!s#5^u了一道风景。其实,人类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无
无
填入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 ,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 多读如果彻底 ③ 多读而不求甚解 ⑤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② 少读如果彻底 ④ 少读而不求甚解 ⑥ 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A
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候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予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候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 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①殷候仁而无断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①何可不执手 ②大王来何操
D.①以家贫亲老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下列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项是( )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②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⑥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后来又做了咨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仗义相随,生死与共。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抱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见企生不能摆脱,就只身离去。
C.桓玄到了荆州后,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罗企生紧紧跟随殷仲堪,并为殷仲堪管理家事。
D.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桓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谢我,当释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小题1】①怎么,②什么。A项全是动词“到”。B项全是转折连词”却”。D项全是连词“因为”。
【小题2】排除“②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这是殷仲堪的行为;排除“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这是尽孝道;排除“⑥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这是恨自己不能消灭逆贼,不如早死。
【小题3】殷仲堪败逃后“存亡未判”,此时没有在荆州,罗企生不可能在这时跟着他。
【小题4】
(1)因为我的弟弟凭借着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使)我追随他(仲堪)。(“见制”“遂”“我从”各1分)
(2)如果向我谢罪,我就会放了你。(“若”“谢”“释”各1分)
(3)我待你很好(非常优厚),你为什么背叛(背离、辜负)我?(“相遇”“甚厚”“何以”“见负”各1分)
文言文译文:
罗企生字宗伯,是豫章人。多才多艺。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推举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升官,直至担任武陵太守。企生还没到武陵就职,桓玄就攻打殷仲堪,仲堪又让企生担任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断,企生很担心他,对弟弟遵生说:“殷侯仁义但没有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生死。”仲堪果然败走,文武官员中没有人送他,只有企生跟随着他。路过企生家门口,遵生说:“作这样的分离,怎么可以不拉拉手?”企生调转马头伸出手,遵生有力气,就把企生从马上拉下来,对他说:“家中还有老母亲,你想要到哪里?”企生擦着眼泪说:“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为它而死。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一家中有忠有孝,又有什么遗憾!”遵生把企生抱得更紧。仲堪在路边等待企生,企生远远地喊着:“我与你同生死,请等我—会儿。”仲堪看到企生没办法挣脱,就鞭打着马离开。
恒玄到了荆州,各方士人没有不去拜见的,唯独企生不去,却帮忙经营管理着仲堪的家。有人对他说:“桓玄性情猜疑残忍,没有抓你确实对你有义,假如你竟不去,祸害一定会降临。”企生严正地说:“我是殷侯的属官,殷侯把我当作国士对待,因为我的弟弟凭借着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不能一起消灭丑陋的逆贼。招来如此失败,我还有什么颜面向桓玄求生呢!”桓玄听到这些话很生气,然而他一向对待企生优厚,先派人对企生说:“假如向我道歉,我就会放了你。”企生说:“我作为殷荆州的官,殷荆州逃亡,生死未定,我又有什么颜面道歉!”桓玄立即把企生收入监牢,派人问他想说什么话,企生回答说:“文帝杀了嵇康,嵇绍成为晋朝忠臣,我向你请求留下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答应了他。桓玄又让人把企生带到面前,对他说:“我对待你很优厚,你为什么背离我?现在你该死了!”企生回答说:“你从晋阳起兵后,军队驻扎在寻阳,各路人马一起奉王命,各自回到自己所镇守的地方。大家升坛盟誓,但你(盟誓时喝了血酒)嘴边的血迹未干,就生出奸计来。我自己悲伤力量薄弱,不能铲除凶逆,遗憾自己死得晚。”于是桓玄就杀害了他,当时企生三十七岁,大家都哀悼他。在这之前,桓玄把一件羊羔皮衣送给企生的母亲胡氏,等到企生遇害,当天,胡氏就烧掉了这件皮衣。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没有一线明星,没有抢到央视的“宝地”,但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大刀》却创下收视新高的纪录。
B.《北京欢迎你》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以北京普通人家的角度,用热情的音符表达北京奥运即将到来时人们的喜悦和北京奥运客人的欢迎。
C.乳制品生产企业对在2008年9月14日以前生产的或未经批次检验三聚氰胺的乳制品,必须全部按照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公告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进行清理检查和批次检验。
D.北京奥运会的黑市门票已在网上非法销售。那些最初被允许一次性购买50张奥运会门票的人,正以超过票面10倍以上的价格销售他们购买的门票。
C
无
以“众多大学生”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一些词语。
社会上新一轮“脑体倒挂”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一些大学一味地增设各种热门专业,而很少负有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长远规划的责任,这使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付出了代价。
众多大学生因为一些大学一味地增设各种热门专业,而很少负有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长远规划的责任,他们在毕业后付出了代价,而这一原因又造成社会上新一轮“脑体倒挂”现象。
略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D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