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 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__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三星堆文化贯通古代国际交通线

①“三星堆文化曾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一路走来,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的“三星堆与南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②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提出的。其起点是成都平原,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是中国古代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贸易交往的国际交通线,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的大动脉。特别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三星堆文化所展示出的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尤其引人注目。

  ③四川师大段渝指出,“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把这些出土海贝的地点连接起来,恰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则刚刚在起点上。”

  ④三星堆的崛起、兴盛、衰亡,充满了神秘色彩,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⑤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⑥考古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以西亚为首的近东地区。据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世界这些地区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而考古学证据更表明,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正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

  ⑦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西南地区辐射。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等认为:三星堆文明的辐射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其青铜文明诞生年代较之滇文化古远,较早地渗入和影响了滇文化,在滇青铜文化中有着与之相似、相同的因素。如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⑧李学勤高度评价了三星堆的文化价值,认为“应该对其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这一区域性文明,要放眼于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研究。”李学勤表示,三星堆文化处在南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⑨李先生进而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欧亚学研究的起点,以前不是欧洲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从来没有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三星堆文化正是枢纽之一。接着,李先生讲到了商代的对外西南通道,列举了三条证据,一是剑桥大学收藏的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经鉴定来自缅甸以南;一个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形制年代接近三星堆,越南出土四件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牙璋接近;一个是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是畅通的。

——选自2007年05月10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说明三星堆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的一项是

A.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 同时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西亚近东地区的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

D.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下列选项中,能直接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影响。

B.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

C.三星堆文明具有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特点,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D.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是畅通的。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之所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在于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色彩。

B.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并开始与近东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

C.研究三星堆文明,“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D.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越南出土四件牙璋,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的确贯通着古代国际交通线。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D


解析:

【小题】

此项谈的是三星堆文明的传播而非来源)

【小题】

A项是三星堆文明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播,不是论据。C项与丝绸之路无直接关系。D项证明的是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畅通)

【小题】

A项神秘色彩不能成为原因。B项依据原文是“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不是三星堆文明产生的时期。C项是指研究欧亚学的起点)

为了让某新生迅速找到正在会议室开会的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向他作点介绍,但介绍应尽可能简洁。找出简介中可删去的两个。( )   你们的班主任①在会议室开会,那位②西装革履、③身高一米七左右、④戴眼镜、  ⑤留络腮胡子的 ⑥男教师就是。  

A:①⑥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镂空夜色的飞鸟

——论“新生代散文”的特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汉语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散文创作倾向,相对于此前的散文话语言说方式,这一倾向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对这种倾向的指认,各地域板块采用了不同的描述方式。“新散文”、“新潮散文”、“新锐散文”、“新世代散文”、“后散文”、“新生代散文”等指认法在历时与共时的创作与批评阐释实践中,由共生状态趋向共认状态——“新生代散文”从多元命名法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对这一散文风貌的命名。

“新生代”作为一个地质名词被移植进文学创作(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的命名中,意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使用新的语言及写作方式的集体性的创作现象。其不同于先前状态的意指内核正契合了这种新的创作倾向的特质,它也构成了“新生代”这一命名中的恒定系数。当它作为创作主体的代际命名时,恒定系数(“新”)之外的可变系数随语境的变化而迁移,“新生代散文”话语中的可变系数也在随语境而变化,正如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在所编的《新世代小说大系》中指出的:对“新世代”的界定“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本文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这些创作主体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不同地域“新生代散文”的主要作者包括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马莉等。

“新生代散文”创作主体在审美领域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互关系中,不仅在审美领域内部拥有自身的自主性,而且身陷它们组成的关系网中,深受其影响和制约。新生代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沐浴在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文学环境的改变更是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新生代主体建构了他们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其中,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影响让他们触摸到文学本体与西方的许多现代与后现代话语,从而使他们能自然从传统叙事体式中逃逸。

基本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汉语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观念,而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掩盖了虚构的实质。“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而真实的宝殿可以有多条通达之途。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新生代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这种清醒中自觉运用想像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一定的间距。虚构是“新生代散文”对传统散文话语有关“真”的狭隘理解的颠覆,“散文”话语的可变系数从而被“新生代散文”赋予新的内涵。

“新生代散文”在审美领域已有的结构关系中夺回自己的资源和权力,首先便是洗去原先结构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让语言从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状态返归地面,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语言形态,与文坛业已定型的结构关系决裂。“新生代散文”作家大多有写现代诗的背景,诗人所拥有的跳脱的思维、大胆的想象、敏锐的感觉,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这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得以确立的新生代,带着诗人的眼光,致力于对感觉经验的再经验,在字质语感的锻炼和体味中,酿造新感觉和新感性。“新生代散文”另一极的语言回归表现为以语言来描摹世界,让语言回到事物本身。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让事物回归自己的本来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从基本词汇形式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是“新生代散文”在语言上的又一陌生。

9、下列不属于“新生代散文”语言特质的一项是( )

A.洗去了原先结构中赋予语言的过分的魔力和神圣色调,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语言状态。

B.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中镶嵌着写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C.用不动声色的叙述,让事物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状态,主体近乎呈现为所谓的“零度写作”。

D.引入了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从基本词汇上打破传统散文写实的传统及体现在具体文本中的具象化。

10、以下对“新生代散文”作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生代散文”作家在散文思维方式、写作策略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代表人物有苇岸、钟鸣、张锐锋、庞培等。

B.“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受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有着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

C.“新生代散文”作家对自己由“真实——虚构”建构起来的喜剧性反讽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D.“新生代散文”作家有写现代诗的背景,他们将“诗质”镶嵌在散文语言的血液和肌理里。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新生代”“是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并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作家的散文。

B.“新生代”根植于相对宽松多元的生存环境中,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自由心态,既积极探索文体话语的革新,又能俯仰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沉思中。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散文界坚守的是现实主义的观念,“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并自觉运用想象与虚构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散文的“真实”内核。

D.“新生代散文”的诗意不同于以往散文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而是创作主体在自我心灵的体认中凝结而成的诗质。

12、文中说“新生代散文”颠覆了某些创作传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D

10、D

11、B

12、答案示例:“新生代散文”能自然地从传统叙事体式中逃逸;(1分)“新生代散文”用虚构对传统散文话语有关“真”的狭隘理解进行颠覆,赋予了“散文”话语的可变系数新的内涵;(1分)创造新语言形态,和文坛已定型的结构关系决裂。(1分)


解析:

9、  原文中说作者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并没有说是新概念、新名词。

10、应是“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

11、A项“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是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对“新世代”的界定。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  C项“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错。原文中说“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D项,原文是“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并没有和以往的散文的诗意作对比。

12、无

(本小题满分12分)等差数列中,,公差是自然数,等比数列中, (Ⅰ)试找出一个的值,使的所有项都是中的项;再找出一个的值,使 的项不都是中的项(不必证明);(Ⅱ)判断时,是否所有的项都是中的项, 并证明你的结论;(Ⅲ)探索当且仅当取怎样的自然数时,的所有项都是中的项,并说明理由.

(Ⅰ)  [df03401536f5e151.gif], [2e89eb06cb177efc.gif] (Ⅱ)  见解析(Ⅲ)见解析


解析:

(1)[df03401536f5e151.gif]时,[4825203d6f146dba.gif]的项都是[8f94d781a11cc59f.gif]中的项;(任一非负偶数均可);

[2e89eb06cb177efc.gif]时,[4825203d6f146dba.gif]的项不都是[8f94d781a11cc59f.gif]中的项.(任一正奇数均可);

   (2) [01693d5f1e6ed8cc.gif]时,[d65c3dc325ab0342.gif]

[dbc2085d600a1f8a.gif][305f6a2f31effc14.gif][f259d8b0ecfea16a.gif][8f94d781a11cc59f.gif]的项一定都是[4825203d6f146dba.gif]中的项

   (3)当且仅当[d7fc7551c4b545af.gif]取[373f5f7027d4fa78.gif](即非负偶数)时,[8f94d781a11cc59f.gif]的项都是[4825203d6f146dba.gif]中的项.

        理由是:①当[26a11fe6e4af571b.gif]时,[5db35d669f6fe2de.gif][aac8f5d6a4fbec59.gif]时,

        [7805caa29475f932.gif],其中[09c98f825a3a4592.gif]

是[9cbe4f9296fa4d7f.gif]的非负整数倍,设为[18c10f76366cd644.gif]([97f993020b9aefd2.gif]),只要取[d1320327f663e09e.gif]即([a67917b5b49ee4d8.gif]为正整数)即可得[07dd19e52378a80e.gif],

即[8f94d781a11cc59f.gif]的项都是[4825203d6f146dba.gif]中的项;②当[85d28ff508fa4e9e.gif]时,[e9ec94299b7c4899.gif]不是整数,也不可能

是[4825203d6f146dba.gif]的项.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寄黄几复①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极言家贫。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一个人如果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因为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1)著名诗人张耒曾评价颔联为“真奇语”,如何理解张耒的评价?(4分)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用典,请分析作者借此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1) ①用“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杯酒”与“十年灯”造成了短时间相聚之乐与长时间分离之苦的强烈对照。②句法上,不用一个动词,两句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画面,形成意境,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4分,答对一点2分。)

(2)对黄几复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对黄几复空有治国救民的才干而不能受到重用的怜惜和不平。(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 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4分)

(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1分),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1分)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


解析:

一要培养一定的诗词整体感悟能力;二要在实战中就高考的两个层面(内容和手法)进行踩点性研究,特别要注重探究性质的和比较性质的题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疾苦、怨愤。③五弦琴:据《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虞舜曾弹五弦琴,作《南风》诗,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1)诗歌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借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但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暴晒越茁壮。

   (2)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纪越大,环境越恶劣越坚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 鸪 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②《黄庭》:道家经典。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

(1)描写了诗人读书、饮酒、竹林漫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诗人喜欢过一种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生活场面”和“生活态度”各2分)

   (2)这两句诗表面是说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一回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收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感情上饱含讥讽和悲愤,动人心魄。(“深意”和“作用”各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