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我们飞扬的青春”为主题,反映我们在青春路上的所遇、所知、所感、所思。我们艰苦的学习,我们丰富的生活,我们温暖的情感,我们庞杂的内心,都可以用我们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来一场激昂的文字盛宴,以拼凑起那些过去了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着的青春碎片,记录下一个尽可能完整的青春回忆。

题目自拟,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解析:

某乡镇企业煤矿在合同上规定:“劳动者在本企业劳动,发生一切工伤事故、死亡一概由工人本人负责,企业一概不负责任。”这一合同:( )

A.是有效合同,因为它符合平等自愿原则

B.是有效合同,因为它是双方协商一致的

C.是无效合同,因为它损害了工人的实际利益

D.是无效合同,因为它违反了关于劳动安全和工伤保障方面的法律规定

D


解析:

该合同属于单方面合同,损害了劳动者一方的实质权利故无效……

《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请举例说明。

《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作者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要根据典型的语段理解分析。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 ,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2)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5)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故不积跬步(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4)春江花朝秋月夜(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一尊还酹江月(7))无可奈何花落去  (8)衣冠简朴古风存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又称“叶儿”。每支小令只用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多用来写景抒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可写景抒情,也可叙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 C:杂剧是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下,吸收历代各种表演艺术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D: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戏可用不同的宫调演唱。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上海世博会的普通门票价为160元人民币。此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贮藏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世界货币

B


解析:

A应该是贵重金银    C是在买卖过程中  D在世界市场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国学要对现实有用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现在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乃至理论了,然而古人在对道理的阐释中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例如他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老子》第十一章,用任继愈先生译文)。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因此今人分配住房十分重视究竟有多少“使用面积”。当然他也应该知道,倘若没有“建筑面积”,那么“使用面积”也便不存在了。再把这个实例提高到一般来说,《老子》就作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__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人心”这个东西有时很冥顽不灵,往往需要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来打动它,方能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真理是不怕重复的”,只要不是简单的重复就行。

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文化中有些思维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的思想),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推而广之来看,像“气韵”这样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独特概念无虑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有可能打开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的宝库,那真是大大有用有益的事情。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

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

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对于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气韵”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现象中蕴涵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有些经验,直到现在尚未见有更为高深、准确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

B.“气韵”和“气韵生动”这些独特概念只可感知,难以具体去表述。

C.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气韵”是一个美的表现,它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中。

对“更不能把传统文化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中所蕴涵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国学研究要了解现实,转变观念。

B.强调新国学研究要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C.不能只注意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翻新,而要对现实有用。

D.新的国学研究要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学”的概念有三: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典籍)。作者持第三种说法。

B. 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C.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D.“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D


解析:

“至今无人能说清楚”不等于未来无人能说清楚,更不等于理论上不可知)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1题)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

A:局限于文字记载 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 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权威观点

(2009年1月苏州市高三调研1题)观察以下两图,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