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①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②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④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⑤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⑥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呜。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台湾女作家简蝴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⑦继续翻阅资料——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⑧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__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⑨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⑩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问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11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试简要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

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

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⑩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小题1】(1)“虚幻形象”指以生命为代价来歌唱的荆棘鸟的形象;(1分)“确凿的存在”指蝉为了几个星期的歌唱,的确要在地下度过若干年暗无天日的生活。(1分)

(2)蝉为了为了短暂的幸福——一夏的鸣唱和飞翔而甘愿经历漫长的痛苦。(2分)

(3)蝉在即将从地下爬出,就要飞翔、歌唱的时候被做成了油炸食品。(2分)

【小题2】①把蝉的鸣唱当成对人的生活的破坏与干扰,因而深恶痛绝。 ②因蝉吮吸树法为生的习性而将其定位为害虫,必欲除去而后快。③古代把蝉视为身处劣境、品行主洁者的象征,喻之为品德纯正的贞士。④认为蝉若干年的地下生活和一夏的飞翔是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小题3】文章开篇处和第⑩段都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所不同的是,开篇处用的是反衬手法,用“我”驱蝉的气急败坏来衬托人对蝉的误解之深;(2分)而第⑩段则运用了正衬的手法,用传说中的荆棘鸟的形象,来突出经过若干年地下生活才获得短暂飞、歌唱权利的蝉的难能可贵。(2分)这样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像蝉一样按照自己的生存规律顽强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生物的敬意,凸显了文章的主旨。(2分)


解析:

【小题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和主题思想。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怎样表达的主题。

【小题2】梳理文意,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逐层梳理,并加以整合归纳。

【小题3】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效果。理解两文段的表达技巧,并赏析其效果。

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 百战不怠 没齿不忘 针贬时弊 B:引伸 责无旁代 秀外慧中 心心相印 C:装潢 山清水秀 指手画脚 大坝合龙 D:癖好 小题大作 手屈一指 焕然一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 智 慧

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的看法。但一旦我试图定义“智慧”并思考增进它的方法,人们就会有不同意见了。我想问的问题首先是何为智慧,其次是传授智慧的方法。

我想,构成智慧有几种要素,其中须置于首位的是比例感: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分量的能力。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这种能力变得比过去更难具备。比如,假设你从事医科,这份工作本身很难做,可能会耗费你的全部智能。你没有时间去考虑你的发现或发明可能带来的医学领域以外的影响。你成功了(我们假设),正如现代医学所做到的: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但完全非你所愿的结果产生了:在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食物供应匮乏,生活水平下降。再举一个甚至更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当前人们都在关注此事:你渴望探求知识,不带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结构,却意外地将摧毁人类的手段置于狂人手中。因此,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

智慧不仅为公共生活所需,也同样为私人生活所需。选择追求目标,以及从个人偏见中解放出来,都需要智慧。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毫无疑问,如果他们找到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为人类谋取了巨大福祉,但事实上,他们是不明智的。退而说不那么伟大的事情,想想两个人,A先生B先生,他们相互憎恨并通过相互憎恨而相互摧毁。假设你到A先生那里说:“你为什么不喜欢B先生?”他一定会向你数落一大堆B先生的邪恶,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现在,假设你到B先生那里,他会向你数落一大堆A先生的邪恶,内容完全一样,真实和虚假的混合程度也完全一样。假设你现在回到A先生那里说:“你会很吃惊,要知道,B先生说你的话跟你说B先生的话是一样的,” 然后, 你到B先生那里发表同样言论。毫无疑问,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相互仇恨程度增加,因为他们每人都为对方的偏颇感到震惊,但或许,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说服力,你会成功说服他们:对方只不过是有人类邪恶的通病,他们的敌意对双方都有损害。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你就向他人灌输了点滴的智慧。

我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越远越好。我们无法遏制感觉的自我性。视力、声音和触觉都捆绑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不可能不被私人化。但不断接近客观是有可能的,办法是:一方面,了解在时空上多少有些遥远的事物;另一方面,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应有的分量。就是这种对客观的接近,构成智慧的增加。

这种意义上的智慧可以被传授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在做礼拜的时候被告知要“爱邻如爱己” ,就算邻里是撒马利亚人——你的敌人。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人们有权憎恨那些有危害性的人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憎恨他们,你极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具备危害性;并且你根本没有可能诱导他们放弃自己那种邪恶的方式。憎恨邪恶本身就是一种对邪恶的依附。解决办法是理解而不是憎恨。我不是在倡导不抵抗。我是在说,抵抗,如果它能有效制止邪恶蔓延,就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不破坏我们希望保留的美好事物的生存)相结合。

我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可以被传授。我想这类教育,应当比一直习惯的道德教育具备更大的智力成分。知识和技能的每一次增长,都使智慧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增长,都会扩大我们实现目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我们制造邪恶的能力。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并且,如果知识持续增长,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甚至更需要智慧。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超过。

B.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人们比过去更难获得智慧。

C.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在选择追求目标上缺乏智慧。

D.要有效制止邪恶蔓延,抵抗应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相结合。

E.因为知识持续增长,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而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更需要智慧。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智慧的一项是 ( )

A.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

B.有足够的耐心,说服偏执者从个人偏见中走出来。

C.接近客观,了解在时空上有些遥远的事物。

D.理解有危害性的人物,诱导他们放弃邪恶的方式。

作者说“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论“智慧”时,多次提到“知识”,为什么?

答:

 【小题1】CD

【小题2】A

【小题3】藩篱即是障碍,本句意思是:智慧的本质是解除约束自我的因素,根据文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智慧就是要遏制感觉的自我性,不断接近客观;②因为智慧的首位是比例感,所以应该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份量,而不能只受某一因素的局限。③智慧是明智地选择追求目标,以及从个人偏见中走出来。

评分: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各1分。

【小题4】多次提到知识,是因为:①论智慧的必要性所需。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而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②论智慧的重要性所需。知识的每一次增长,都会扩大实现目的的能力,而如果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制造邪恶的能力。知识飞速增长的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小题1】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小题2】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解析:

【小题1】各2分,共4分。

【小题2】每点1分,共4分,其它答法,答合诗意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 异: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 会:正赶上,恰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解析:

【小题1】除:授予,任命。

【小题2】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有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

【小题3】“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与原文相反。

【小题4】①“明达”,“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畅2分,5分。

②机鉴:机敏地察出,预先看出;先识:事先识破;充:动词,充分地发挥;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畅1分,5分。

The old man the child not to play in the river but they wouldn’t listen.

A.suggested B.warned C.hoped D.persuade

B

test

A.1 B.2 C.3 D.4

B


解析:

TestTest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 )

A: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去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C: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D:我市高新区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________,亟需加以规范。 ②因为需要对举证再进行科学论证,为罹患“海湾战争综合症”的退役士兵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团希望原告暂时________诉讼。 ③我________认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定能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有多大的改变,________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其周围的交通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美学特征。

A:权限  撤销   不但/而且 B:权限 撤回 不是/但是 C:权利 撤回 不是/但是 D:权利 撤销 不但/而且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良莠不齐(yǒu) 表情呆板(dāi) 强迫命令(qiáng) 尔虞我诈(yú) B:咬文嚼字(jué) 一曝十寒(pù) 惝恍迷离(tǎng) 穿凿附会(záo) C:心广体胖(pán) 莞尔一笑(wǎn) 血肉模糊(mó) 所向披靡(mǐ) D:淆乱乾坤(xiáo)贫瘠不堪(jí) 自怨自艾(ài) 暴殄天物(tiǎn)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