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

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小题1】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1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分)

【小题2】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2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分) 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分)(如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

【小题3】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分)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1分)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1分)

【小题4】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


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楚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小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小题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傍晚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西风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小题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拟人”2分,两诗特点各1分)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报《没有苗圃的园丁》一文,报道了宁夏海原县一位代课教师每月只拿50元工资,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挤出自家一间房坚持办学的感人事迹。 B: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国家质量技术监测局宣布,从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必须明示酸碱度,这使大量不合格饮用水在劫难逃。 B: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这部留学生的回忆录里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C:金沙遗址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出土玉雕,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赞赏。 D:在中国很难再找到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和现代前卫的时尚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既构成反差,又相得益彰。

给下面一则消息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3分)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近日告诉记者,目前各地出现的电荒将使我国的电源建设进一步加快。据测算,我国水电的技术可开发容量为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为3.95亿千瓦,而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仅为经济可开发容量的19.9%,未来20年将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黄金期。未来几年,我国每年投资于电源建设的资金为1000亿至1200亿元,而通过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水电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国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水电建设进入黄金期”也对)。


解析:

答齐“水电建设”与“进入黄金期”,给3分;答对1点给1分,“水电建设”答成“电力建设”不给分。

当n为正整数时,定义函数N. (n)表示n的最大奇因数.如N. (3) = 3,N. (10) = 5,….

.则(1) 86 .(2) .

[68816f1fbe285110.gif]


解析:

由题设知,[a95328bec8b54d3b.gif].

(1)[31c1e924740e0f52.gif]

[af4f8514d5546f31.gif]

[d2b063b303d0544c.gif][40e1f38fae137732.gif].

(2)[fd9f814849cdfd26.gif]

[7fccc6c62233c580.gif],[f280c8f838cae6e1.gif].

以下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的有

A:屈原、杜甫 B:屈原、李白 C:苏轼、杜甫 D:屈原、孟浩然

宋明时期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孔子 B:朱熹 C:陆九渊 D:李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

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2)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3)提升人的素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