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四幅图解释正确的是

B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

▲ ▲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

▲ ▲

▲ ▲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

▲ ▲

▲ ▲

(1)词的上片叙写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游女荡秋千、游人踏青三个场景,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

(2)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行云去后远山笼罩在暮色中,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白天的笙歌已经停止,喧嚣了一天的池院安静下来,两句话营造出了静谧的氛围,与上片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3)“无影”写出了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到细小的杨花飞舞,但是月色明而不亮,所以杨花飞过而无影,这样就使得庭院中的一切景致都蒙上了一层轻雾,别有一种朦胧之美。


解析:

(1)三个场景各1分,气氛1分。

(2)答出手法2分,结合诗句阐述2分。

(3)2分。

下列各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qián 黔驴技穷 虔诚qián 掮客qián

B.qiàn 倩影 靓女liàng 靓妆jìng

C.jīng 菁华?? 戕害生命qiāng 襁褓qiǎng

D.qiào 俊俏 悄然无声qiǎo 琐屑xuè

D


解析:

琐屑xi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中国古代用文和质评论人物时文应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而质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A项中的“‘文’ ‘质’是古代文论中的意思。

【小题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D项表意不准确。

【小题3】B项中,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

下列对四部史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战国策》——战国——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国别体 B:《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新格律诗——现代 C:《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左传》——纪传体 D:《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呐喊》——散文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宝玉的一件用孔雀毛线织成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丫头连夜叫嬷嬷拿去补,但工匠们不敢揽活。大家都很着急。晴雯很聪明,一看就知道要怎么办,但她已卧病三天,然而还是咬牙撑着,直到后半夜才补完。大家拿过来一看,简直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红楼梦》) B: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散发传单、创办刊物等反对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高老太爷的严厉斥责,并被禁闭在家里。此时,他诅咒“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窄的笼!”“这种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当囚犯一样!”“简直是浪费青春,浪费生命!” (《家》) C:关公被围困土山,和前来劝降的许褚约定三事:一者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听后当即爽快答应。 (《三国演义》) D:突然他(卡西莫多)轻轻拉她(爱斯梅拉达)的袖边。她转过身,他装出心平气和的样子,对她说:“您要我帮您去找他吗?” 卡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达爱弗比斯,便把一切痛苦藏在心里,主动提出这个请求。卡西莫多找到了卫队长,求他去见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虽然想见她,可是实在脱不开身,卡西莫多只得无功而返。爱斯梅拉达虽然很失望,但并没有责怪他。(《巴黎圣母院》) E.堂·吉诃德第三次出游是在相隔一个月之后。女管家用了六百个鸡蛋把他的身体调养好了。他从邻居参孙·加尔拉斯果学士那里,打听到萨拉果萨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比武大会的消息。他想到那里去赢得荣誉,便和桑丘暗暗商量了一阵子,又瞒着家人出游了。 (《堂·吉诃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__去又来。

[注] 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1分)

(2)全诗借物寓理(借物抒怀)、象征,以及对比、比喻等手法(2分),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__去又来”进行对比,(1分)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__”象征意义,(1分)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1分)


解析:

(1)“诗眼”在古诗中既可指炼字巧妙的字眼,也可指概括诗歌情感的字眼或诗

句。由于本题所问的是全诗的“诗眼”,显然应当指后者。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

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

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树

阎连科

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田是我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于是就都砍,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册账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_棵、几棵树。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我家的地头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溜地的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样。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柞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和支持。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在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冷猛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在成了人家后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的状。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乡村的人多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每年上坟,家人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但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就这么过了20年,那树竟然原来弓弯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20多年前我家田头的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给以给养的。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世时,我忽然看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羞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想到我几年前回家就看到村头路边早已没了树木的荡荡洁净和富有,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被人砍树的原委和因果。

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

只是想,父亲终于在生前死后都没了他的树,和人心中最终没了旗一样。

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鳖在坟头和田野上。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3期,有删改)

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内涵。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

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统观全文,从三个层面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写的深刻用意。

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小题1】(1)心理:有人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反复,政府会把田地收走。(1分)品质:看重私利,缺乏信念和坚守。(1分)

(2)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期望它再长长。(1分)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2分)

【小题2】(1)使用比喻手法,(1分)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象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和伤感。(2分)

(2)使用拟人手法,(1分)“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2分)(如从“岁月的灰黑色”答题,只给1分)

【小题3】(1)像旗一样直立挺拔的树象征(或比喻)父亲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2)“旗”象征“信念或信仰”,旗一样的树不断被伐掉,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念或信仰。

(3)以“旗”喻“树” 意在说明乡村伦理中的人性与品德能够荫庇后人,可敬可畏,不容亵渎。

【小题4】(1)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作者对失去坚守美德信念的担忧。

(3)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忧虑。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每点2分。

【小题4】每点2分。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④⑤①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

下面一则启事,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我公司应征网页制作人员和平面设计人员各20名。凡我市21-35周岁,身体健康、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均可报名。贵公司地处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待遇优厚,最低月工资700元。路途较远的职工公司负责安排食宿。愿者请带身份证,到本公司的人事科报名,经考试后即可录用,试用期3个月。

2009年12月20日

①“应征”改“招聘”;②“贵公司”改“我公司”;③“考试”后加“合格”一词;④文中缺“报名时间”;⑤落款右下方缺署名:××网络广告公司。


解析:

改对一处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