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家庭贫富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了。 C:这位江西姑娘在“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惟一荣获“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D: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类要面对自然,个人要面对社会、政府要面对群众。古往今来,诸如成功、荣誉,挫折、困难,乃至灾祸等等,无一不要人们面对。其时总会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镇定,有人慌乱:有人理智,有人糊涂。回顾成长历程,瞻望人生前途,我们也已经并必将面对许许多多事情。
请以“面对”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 B: 六年来,快报便民网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帮助本市百万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C: 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所造成的。 D: 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 B:有家长担心,“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引发高校招生大战更加惨烈,一旦名校都通过这种方式揽才,这项制度不知还能走多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D: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
名篇名句及常识填空(每空一分,共8分)
(1)古代诗文写秋的名句俯拾即是,如屈原《湘夫人》中的“ , ”。
(2)行宫见月伤心色, 。 (3) ,两朝开济老臣心。(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心非木石岂无感? 。
(6)白居易是“ 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
略
解析:
略
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解析:
略
Drunken driving –sometimes called America’s socially accepted form of murder—has become a national epidemic (流行病). Every hour of every day about three Americans on average are killed by drunken drivers, adding up to an incredible 250,000 over the past ten years.A.drunken driver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one with 0.10-blood alcohol content or roughly three beer glasses of wine or shots of whisky drunk within two hours. Heavy drinking used to be an acceptable part of the American manly image and judges were lenient in most courts, but the drunken killing has recently caused so many well-publicized tragedies, especially concerning young children, that public opinion is no longer so tolerant.
Twenty states have raised the legal drinking age to 21, reversing a trend in the 1960s to reduce it to 18. After New Jersey lowered it to 18,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by 18-20 years old drivers more than doubled, so the state recently upped it back to 21.
Reformers, however, fear raising the drinking age will have little effect unless accompanied by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help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responsible attitudes” about drinking and teach them to resist peer pressure to drink.
Though new laws have led to increased arrests and tests in many areas already, to a marked drop in accidents, some states are also punishing bars for serving customers too many drinks.A.bar in Massachusetts was fined for serving six or more double brandies to a customer who was “obviously drunk” and later drove off the road, killing a 9-year-old boy.
As the accidents continue to occur daily in every state, some Americans are even beginning to speak well of the 13 years national prohibition of alcohol that began in 1919, which President Hoover called the “noble experiment”. They forgot that legal prohibition didn’t stop drinking, but encouraged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organized crimE. As with the booming drug trade generally, there is no easy solution.
From paragraph one, we can know that ____________.
A. most Americans like drinking
B. heavy drinking is hard to avoid
C. many Americans are killed by drunk drivers
D. Americans are not shocked by traffic accidents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fact of the traffic accidents in New Jersey?
A. The legal drinking age should be raiseD.
B. Young drivers were usually baD.
C. Most drivers hoped to raise the legal drinking agE.
D. Driv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rink.
The underlined word “lenient” in the first paragraph means “_________”.
A. serious B. cruel C. merciful D. determined
In America, public opinion about drunken driving has changed because __________.
A. judges are no longer lenient
B. new laws are introduced in some states
C. the problem has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D. drivers do not appreciate their manly im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writer’s opinion of drunken driving?
A. It may lead to organized crimE.
B. It is difficult to solve this problem.
C. The new laws can stop heavy drinking.
D. There should be no bars to serve drinks.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萧 乾 先 生 印 象
刘炳善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__”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魏尔德传》等等,早已译著等身。
正谈话中,进来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他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这是在与他接触中可以感触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更多的倒是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的训练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拼搏。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还有较真、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对于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议、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取“两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文学史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互相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就我对接触中的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事的作风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选自《书屋》,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表明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执着、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等,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非常丰富多彩。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交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丰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2)从第一段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哪些启发?
(1)CE
(2)①萧乾先生认为这项翻译工作比较难,他对此持鼓励、支持、肯定的态度。
②他主张对已有相关翻译的,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未翻译过的作品,要独立思考。
(3)第一次见面是全面介绍萧乾先生的需要,第二次是为了补充说 明萧乾先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注意尊重他人。两次提到这个纸条,前后照应,更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虽年老体衰去仍注意尊重他人,不矜持倨傲、不老气横秋的特点。
(4)特点:①支持肯定年轻人的工作,鼓励独立的工作方式;②说话文雅和蔼,待人温和,厚道、有修养;③思路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④有较真、执着,甚至“倔”的一面;⑤对于个人的尊严敏感且较真。(答出四条即可)
启发:①写人物传记时要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多使用对话;②要辨证地、全面地表现人物,这样传主才更有立体感。
解析: (1)从“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就得独立工作了,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作者的翻译工作是给予肯定的,“不过表明……”与文意不符。B项,作者写这段故事是为了表现萧乾的坦率。 D项,“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不对,委婉是传主说话的方式。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至于兰姆的作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工作给予肯定。”即可得出答案。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回答。
(4)此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总结即可。
解析:
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⑥③⑤①④② D:②①⑤③④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埋怨/埋藏 佝偻/伛偻 提炼/提防 脉络/脉脉含情 B:哨卡/卡壳 饮料/饮马 供应/供奉 数见不鲜/鲜为人知 C:围剿/缫丝 隽永/俊秀 恬淡/聒噪 裨益/奴颜婢膝 D:熨帖/熨斗 矍铄/谲诈 契约/修葺 辟邪/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