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
阶段名称 | 特点 | 表现、感染力 |
单音音乐 (16世纪) | | |
| 和声与和弦伴奏 | |
| |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小题1】AD
【小题2】D
【小题3】
| 单一旋律 | 纯净易懂 |
主音音乐(17世纪) | | 富于表情 |
复音音乐(18、19世纪) | 多主题、多旋律,和声、配器繁复 | |
【小题4】15.“大”指的是除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高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2分)
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互动。(2分)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解析:
【小题1】A项漏掉了“讲究”两字;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对2项给5分,答对1项给2分。
【小题2】作者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作类比,说明广博地学习才能培养出“通情达理之人”,希望教育也像音乐创作那样从单一的境地中走出来。A项说的是音乐的创作与欣赏。B项说的是音乐创作与知识教育比较,本文没有涉及。C项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是作者叙述的目的。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C:现在是高考冲刺的黄金时段,请利用好每一分钟,等高考结束再做事后诸葛亮,悔之晚矣。 D: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仿照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比喻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
总以为幸福是高高在上的云朵,可望而不可即; , ;
, 。可是幸福就在你身边。
示例:总以为幸福是那默默的含羞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总以为幸福是那虚幻的海市蜃楼,可眺望而不可徜徉其间。(比喻恰当,一句2分;句意连贯合适,1分)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消融 漂白(piǎo) 流言蜚语(fēi) 钩玄提要(xián) B:惊蜇 豆荚(jiá) 大展鸿图(hóng) 秣马利兵(mò) C:丰采 露怯(lòu) 妙趣横生(héng) 纤毫毕现(xiān) D:寥落 囤粮(tún) 鸠占雀巢(jiū) 引吭高歌(háng)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转身”可理解为“转过身”和“一转身”。“转过身”,既有现实生活中“转身离开”“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的改变;“一转身”比喻时间很短,稍纵即逝。你由“转身”想到了什么事情?有没有触动心灵的感悟?
请以“转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或抄袭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 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健康,情感真挚。
(2)700—800字。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略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今年以来,一方面是大量待业人员寻工无着,另一方面是沿海地区许多企业招聘不到足够的人员,“就业难”与“用工荒”折射出我国产业转型时期的“就业之殇”。 B:朋友送给我们一条名贵的蝴蝶犬,女儿欢呼鹊跃,先生却嫌它吵,而我则因为它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而非常苦恼。 C:又是地震,又是灾难,近期全球地震频烦,无数人在倾刻之间失去生命,灾难带来的断壁残垣以及残疾、孤儿现象让人心痛。 D:在全国各大城市房价飙涨的背景下,房价越来越成为中低收入人群无法逾跃的屏障,拥有自己的房子也越来越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答:那些不朽的书籍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6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处补写一句总起句。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da59fac8387bb73c.jpg]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