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蒙牛集团就“安勇因诽谤伊利牛奶事件”发表声明,表示蒙牛集团将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对员工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B:政府拆迁凭借的是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而各省普遍据此条例制订了拆迁细则,上下其手,强化了政府在私产权让渡上的强势地位。 C:虽然房地产商对房价是否下降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从几大龙头地产上市公司公布的个月度销售情况来看,房价已经在逐月下滑。 D:在市场对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争论正沸沸扬扬之时,发改委准备就这一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评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 度 读 人
①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②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③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④——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⑤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⑥——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
⑦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着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⑧——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
⑨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⑩——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11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12——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13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14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怎样为人。
15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16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17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什么?
答:
正文中有5组“有的人……你读他时……”,请你把这5组10段文字的内容概述出五个要点来。(不超过60个字)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
答:
结合全文,请指出文中“大度读人”的内涵有哪些?
答:
【小题1】观察、研究。(4分)
【小题1】①不要埋怨自私的人②要理解势利的人③别憎恨虚伪的人④别反感分享你胜利的果实的人
⑤别鄙视精神空虚愚昧无知的人。 (5分)
【小题1】读出别人的缺点并引以为戒,读出别人的优点来认真学习,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人。(6分)
【小题1】 ①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②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③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6分)
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登岳阳楼
李白 杜甫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
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小题1】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感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4分。思想感情2分,简要分析2分)
【小题1】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人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4分。表现手法2分,简要常析2分)
略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予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略
略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②洎牧以谗诛;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④大王来何操;⑤晚泊沙夹;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⑦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⑧客奋棰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⑨秦人不暇自哀
A: ①③ / ② / ④⑨ / ⑤⑥⑦⑧ B: ①③④ / ② / ⑨ / ⑤⑥⑦⑧ C: ①⑦⑧ / ③④ / ② / ⑤⑥ / ⑨ D: ① / ② / ③④⑤⑥ / ⑦⑧ / ⑨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上干云霄 B: 饮食拱揖不暂去 C: 与江山相发挥 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下面是一首写雨后捕鱼场面的诗,请依据语境,以云、鹰、水、鱼为描写对象组成一幅画面,请写在横线上,每句3个字,所给4个对象不能漏缺。
蒙蒙雨,淡淡风。
杨柳依依草色青。
小溪满,水库平,
银瀑落珠下桃峰。
, ,
都在青山倒影中。
新船下水如白鹭,
女娃头巾一点红。
参考答案:云中鱼,水中鹰
此为最佳答案,抓住关键意境:倒影。俯瞰湖面,青山的倒影之中,天上的云、鹰倒映在水中,水中的鱼儿游过来,看去,鹰好像在水中飞翔,鱼儿好像在云间游动。每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若答为“水中鱼”,“云中鹰”虽然不算错,但诗意大减,可扣2-3分。
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助修改。
贵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
1 、 改为 2 、 改为
3、 改为 4 、 改为 5、 改为
不得体的词语:贵公司 请教 不吝赐教 鼎力相助 惠赠
改正: 我公司 垂询 竭诚为您服务 全(大)力相助 敬赠
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句任选4句,8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唯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后之视今, 。(王羲之《兰亭集序》)
(1)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齐彭殇为妄作 亦犹今之视昔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
阶段名称 | 特点 | 表现、感染力 |
单音音乐 (16世纪) | ||
和声与和弦伴奏 | ||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小题1】AD
【小题2】D
【小题3】
单一旋律 | 纯净易懂 | |
主音音乐(17世纪) | 富于表情 | |
复音音乐(18、19世纪) | 多主题、多旋律,和声、配器繁复 |
【小题4】15.“大”指的是除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高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2分)
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互动。(2分)
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小题1】A项漏掉了“讲究”两字;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对2项给5分,答对1项给2分。
【小题2】作者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作类比,说明广博地学习才能培养出“通情达理之人”,希望教育也像音乐创作那样从单一的境地中走出来。A项说的是音乐的创作与欣赏。B项说的是音乐创作与知识教育比较,本文没有涉及。C项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是作者叙述的目的。
【小题3】略
【小题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