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试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小题1】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小题2】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小题3】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小题4】B C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B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不"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的原因分析有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世界留下耐人寻味的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的从“10”到“1”的倒计时数字,又给世人再一次留下不可思议的神话。 B: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护栏被漆成七种颜色,之所以变换颜色,主要原因是由于防止司机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增加安全系数。 C: 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世界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雪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甚至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__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第三段“胎盘”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引号?

理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这个句子的含义?。

王维在《山居秋暝》中,运用了很多意象,说说贾平凹是怎样理解这些意象的。

请概括作者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上了大学和再后来深入乡村)、中年时期(人生的生存程序)读《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

少年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指风霜雨雪、刀斧虫雀这些摧折树木的环境,它们不仅没有摧折树木,反而使数目增加了阅历和神韵。(3分)引号用在比喻的喻体上,以示区别。(1分)

【小题2】以爱因斯坦作类比突出王维渊博的知识(2分)和伟大的人品(2分)

【小题3】“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莲动”“春芳”“王孙”是生活中的__。表达了作者对这首诗的独特感受。(答对一个给1分,答对5个得6分)

【小题4】少年时期:只会背诵,不知其意。(2分)

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2分)

中年时期: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或者要紧的是心间那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或者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 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 )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B.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 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此选项体现的是孔子全球化的意义,答非所问。(3分)

【小题2】“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文中未有体现。(3分)

【小题3】根据文意,“同质化、趋同化、殖民化”是作者对文化全球化的担忧,但没有表现出对某种文化的抑制,“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山来的一种态势”强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3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孩子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的越早,成功形成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越大。

B.胆固醇即使增高一点点,也会极大地提高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即使胆固醇有一丁点减少,也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

C.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吃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总脂肪低、低饱和脂肪和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D.激素差异或锻炼习惯的不同,导致了男孩子的指导组合对照组胆固醇的差异高于女孩子。

D


解析:

原文是说“这种差异可能与激素差异或锻炼习惯有联系”

以下各组句子中,群补表明阳球为“酷吏”的一组是( )

①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 ②收郡中奸吏尽杀之

③球自临考甫等,五毒备极 ④设方略,凶贼殄破

⑤尝拊髀发愤曰:“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⑥使以土窒萌口,棰朴交至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D


解析:

①为母报仇,还不是官吏; ④剿除山贼; ⑤ 发誓要铲除不法的官吏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②孔子豚。孔子时其亡③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④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节选自《论语·阳货》

注释: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曾一度把持季氏的大权和鲁国的政权。

②归,通“馈”,赠送。 ③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④亟:屡次,多次。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⑵孔子历来主张“邦无道则不仕”,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视的“乱贼臣子”,称他是“陪臣执国命”。孔子为何还答应他出仕?

⑴①(2分)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②(2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⑵(2分)孔子是一个高扬理想大旗并为之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才答应出仕的。


解析: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1)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丢官呢?(或难道能让他丢官吗?)

     (译出大意给1分;“进贤”“宁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那时生活奢侈,声色(歌舞和女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筑长城的劳役,

       高颎为此很担忧。(译出大意给2分;“滋甚”“起”“病”三处,每译对一处

      给1分。)


解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2)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3)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1)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

(2)(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3)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恐怕)就会全军覆没(剩不下什么人)了!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风靡(mǐ);铜臭(xiù)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韩国民族文化

周国平

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

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__与光明等。

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

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

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fó jiāo 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

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

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民族文化源出东方文化根系,并深受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

B.唐代文明对韩国民族文化影响很大,之后华夏文化与韩国文化逐渐脱钩。

C.在韩国民族文化中可以看到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和萨满教文化的影子。

D.融合东西文化精华的韩国民族文化又自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文书写形式与汉字完全相同,但又有结构组合科学、简单易学的特点。

B.龙、凤图案在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同是高贵的文化图腾。

C.韩国民族文化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长歌”“处容”“丹青”等都是代表。

D.韩服、泡菜等日常生活物品也体现出了鲜明的韩国民族文化特色。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浸润与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www..com

B.“唐乐”是一种经韩国人之手进行个性化改造了的,但仍具有大唐遗风的传统音乐形式。

C.《高丽大藏经》和浮石寺在韩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说明了fó jiāo 在韩国是最普遍的zōng jiāo 信仰。

D.韩国国花无穷花,不仅美丽,更体现了韩国民族坚贞弘毅的民族精神。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