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赍赏(lài) 棺椁(guǒ) 文梓(zǐ) 久假不归(jià)
B.列观 (guàn) 狱掾(yuàn) 尽快(jìn) 力能扛鼎(gāng)
C.惨怛 (dàn) 混浊(hún) 抵掌(zhǐ) 面有愠色(yùn)
D.揖让 (yī) 喟然(kuì) 下载(zài) 徇私舞弊(xùn)
D
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 ▲
上阕末句“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 ▲
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 ▲
【小题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小题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各1分)
【小题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每问2分)
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龟裂(jūn) 谂知(rěn) 搭讪(shàn) 量入为出(liàng) B:麻痹(pì) 皈依(guī) 炮烙(páo) 瞠目结舌(chēng) C:缱绻(quǎn) 包扎(zhā) 钤章(qián) 力能扛鼎(gāng) D:巷道(hàng) 狙击(jū) 浸渍(zì) 差强人意(ch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廖先旺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摘自2009年12月07日《人民日报》)
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语言文字运用
小青参观某一处古代建筑物时,抄录了4幅对联,它们分别来自这栋建筑物的寝室(甲)、书房(乙)、厨房(丙)、戏台(丁),若依照对联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应该是: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①: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②: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③:饱德饫和真福食,肴仁馔义即养生;
④: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沈阳春晚一夜走红。有人认为,这东北爷们就是好样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总不能因为那几声叫“俗”,就抹杀了小沈阳的娱乐价值。
材料二:有文章认为,俗文化的泛滥让人担忧。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已不愿意拿出力气去品味和欣赏高雅文化,使得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
(2)对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答:
【小题1】甲 ④ ,乙 ② ,丙 ③ ,丁①
【小题2】(1)答案示例: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 (2分) 。答“小沈阳走红引发雅俗文化价值之争”或“小沈阳走红引发争议”均只得1分。
(2)答案示例l:俗文化有其价值和生命力,应大力提倡 (1分)。俗文化不是低俗、媚俗文化(1分),它源自民间,为老百灶所喜闻乐见(1分),许多高雅文化往往来源于俗文化(1分),许多俗文化经时间淘洗往往成为高雅文化。
答案示例2:小沈阳走红是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不应大力提倡(1分)。低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必然导致民族审美情趣低下(“国民审美品位下降”亦可)(1分),引发社会媚俗倾向(1分),长此以往,必将妨害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1分)。
【小题1】提示:材料 1 中可概括出中心句“小沈阳的娱乐价值得到人们的肯定” ,材料 2 为“小沈阳这种来自民间的俗文化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上风引起人们的担忧” ,两句概括起来为小沈阳走红引发俗文化价值之争。答“小沈阳走红引发雅俗文化价值之争”因中心偏离只得 1 分; “小沈阳走红引发争议”因没有抓住关键词俗文化也只得 1 分。
【小题2】看法1分,阐述合理,一点给1分,其它观点阐述合理亦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①。表兄淀山公②,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③。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④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⑤?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⑥,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注】①外家:指外祖父家。吴淞江:又名苏州河,在今江苏省南部、上海市西部,流经昆山。②表兄淀山公:周大礼别号淀山,系因淀山湖之地而名。归有光的母亲周桂与周大礼的父亲周书同一祖父。 ③马鞍山:在今江苏昆山境内,又名玉峰。其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娄水:即娄江。④雕绘:指刻意修饰文字。
⑤礨(lěi)石:大石。 ⑥草木之缗(mín):草木丛生,芒昧不分之意。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宦游二十馀年 在外游玩
B.而僭为之记 为了
C.今公于此山日亲 一天比一天
D.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命名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独一时之所适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①公殆未能以忘于世 ②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C.①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综合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悠然亭乃归有光的表史淀山公所建,其名源于陶渊明的诗,既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悠然闲适,又暗含居住者罢官归来的隐逸超脱。
B.归有光写作此文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居住在外祖父家,得以感受悠然亭的舒适惬意,再加上表兄淀山公人格魅力的感染,使作者在很多年以后回忆与悠然亭有关的往事仍倍感亲切与温馨。
C.从表面看,文章似乎围绕悠然亭漫意而作,实则是对表兄淀山公无限的思念与由衷的敬佩,在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D.从风格上讲,本文和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是一脉相承的,即都是通过家庭琐事的回忆与叙述,表达人世沧桑的感叹,体现了作者作为“唐宋派”领军人物贯有的风格和与当时文风不同的艺术追求。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浑传
柳浑,字夷旷。早孤,方十余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
大历初,江西魏少游表为判官。州僧有夜饮火其庐者,归罪瘖①奴,军侯受财不诘,狱具,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少游趣讯僧,僧首伏,因厚谢二人。路嗣恭代少游,浑迁团练副使。俄为袁州刺史。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__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炫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
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②,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责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
韩滉自浙西入朝,帝虚己待之,奏事或日晏,他相取充位,滉遂省中③搒吏④自若。浑虽为滉所引,恶其专,质让曰:“省闼非刑人地,而搒吏至死。公家先相国以狷察⑤,不满岁辄罢。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岂尊主卑臣义邪?”滉悔悟,稍褫其威。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浑奏:“志贞兴小吏,纵嘉其才,不当超要职。臣以死守,不敢奉诏。”会浑移疾出,即日诏付外施行。疾间,因乞骸骨,不许。
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节选自《新唐书·柳浑列传》)
注:①瘖:哑巴。②銙:玉扣 ③省中:宫禁内。④搒吏:鞭打官吏⑤狷察:性格急躁苛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侯受财不诘,狱具 狱:案件。 B.台僚以仪矩相绳 约束
C.私市它玉足之 市场 D.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 除:被任命。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而果为贼缚 ②玉工为帝作带
③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 ④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柳浑“忠直敢言”的一组是( )
①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 ②浑放旷不乐检束,乃求外职 ③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 ④今公奈何蹈前非,颛立威福 ⑤臣以死守,不敢奉诏
A.①② B.④⑤ C.②③ D.①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浑早年父亲去世,才十多岁时,有个巫人就说他的面相显示他会早夭而且贫贱,劝他做僧人来延长寿命,他和叔伯们都不愿意。
B.有个僧人因夜晚饮酒大醉而失火烧毁寺院,把罪责推到哑巴奴仆身上,后经柳浑和同僚崔祐甫陈述奴仆冤枉,僧人才伏罪。
C.玉工给皇帝制作玉带而误毁其一扣,只得自己买了其他的玉石补足。后被皇帝发觉,玉工被判处死刑,柳浑请求依法判罪,玉工才得以不死。
D.柳浑虽然是韩滉推荐上来的,但厌恶他的专横,就当面诘问韩滉专擅跋扈。韩滉醒悟,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削弱了自己威风。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方面,对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分子,需要判处死刑;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并规定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B.一个是潇洒俊逸、具有浪漫情怀的诗仙,一个是忧愤深沉、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圣。论才情,两人不分伯仲,但我却更偏爱杜甫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C.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熟悉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D.2009年12月希腊危机开始爆发,距离前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如此之近。希腊危机再次表明,全球以债治债的危机对策是抱薪救火。
C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__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答:(1)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
(2)引用王维诗句的作用:
文章是写李清照崇高人格的,写祥林嫂、杜十娘、秋瑾这些女性有什么作用?
【小题1】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小题2】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小题3】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小题4】与祥林嫂对比,表现李清照对现实的关注;与杜十娘相比,显出李清照的坚忍执着;与秋瑾对照,表现她们在人格追求上的相知相通。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立,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湖北,后转徙湖南,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O%下标
(2)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农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
(1)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2)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自己漂泊处境的真实写照,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